以宣传册为媒,传政策之声——山东管理学院劳动关系学院青年大学生“微光筑梦”实践队贴册走访专项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3 17:4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晓   阅读 2.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刘晓)2025年7月,山东管理学院劳动关系学院“微光筑梦”实践队深入山东省乐陵市乡村,创新开展“贴册走访”双轨行动。为打通国家资助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实践队精心设计“一册一码”可视化宣传册,化身“政策翻译官”与“梦想加油站”入户解忧,探索出“贴出去+走进来”的“精准灌”传播模式,让惠民政策真正“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上”,点亮乡村学子求学希望。

国家资助政策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但政策落地关键在于“最后一公里”。为打通信息壁垒,让惠民政策精准触达乡村家庭,山东管理学院劳动关系学院“微光筑梦”实践队于2025年7月赴山东省乐陵市开展“贴宣传册+入户走访”双轨行动,通过可视化宣传与面对面调研,让资助政策“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上”。



一、宣传册“贴入户”:政策上墙,实惠入心

为有效解决乡村政策信息传播不畅的问题,实践队创新推出“一册一码”便民宣传册。他们采用图文可视化的方式,将复杂的申请流程和资助标准转化为清晰的流程图和通俗易懂的案例漫画,并配有二维码方便村民扫码查看政策原文;同时,精准选择村委会公告栏、村口超市、卫生室等村民日常聚集点设立“政策宣传角”,累计张贴手册200余份,确保信息触手可及;更与村干部合作建立“政策信息维护员”机制,定期更新宣传内容,保障信息的时效性与长效覆盖。一位留守老人对此深有体会:“买菜时看到墙上的画,扫个码就明白孙子能申请啥补助,太方便了!”

图为志愿者在宣传栏贴宣传手册。卞雅茹供图

二、走访“深调研”:以册为引,精准把脉

依托宣传册张贴点位,队员开展“三步走”深度走访:

1.定向邀约:对驻足阅读手册的村民主动讲解,邀请填写需求问卷;

2.痛点深挖:针对“怕手续复杂”“不懂线上操作”等高频问题,现场演示申请平台操作;

3.个案追踪:对特殊困难家庭建立档案,协助联系学校资助中心“一对一”帮扶。

数据支撑:回收有效问卷153份,梳理出三大需求:政策简化解读(68%)、线下代办渠道(52%)、助学贷款贴息(37%)。

图为村民积极主动填写问卷调查。卞雅茹供图

三、暖心“政策到家”:解疑释惑,播种希望

这小小的宣传册,更成为了队员们走进村民家门的“敲门砖”。他们揣着手册深入农户,开展贴心服务:化身“政策翻译官”,用亲切的乡音逐条解释条款,将不同学段的资助额度对比得清清楚楚,实实在在地帮家长算好孩子的“教育账”;同时担任“梦想加油站”,翻开手册里一个个受助学子逆风翻盘的鲜活案例,点燃孩子们的希望,还送上精心准备的“助学锦囊”——里面不仅有实用的申请模板,还有激励人心的励志书单。这份用心,换来的是真切的感动。一位高二学生紧紧攥着手册,眼睛发亮地说:“以前真不知道读大学有这么多支持!这下心里有底了,一定拼尽全力考上师范,学成回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图为志愿者入户宣传资助政策。卞雅茹供图

四、实践启示:小册子撬动大民生

本次实践,“微光筑梦”队探索出“贴出去+走进来”双线联动的“精准滴灌”式传播新路。静态的宣传册广泛“扎根”在村民日常必经之处,如同播撒下的种子;而队员们带着手册入户走访,则像及时雨般“浇灌”到家,将政策信息精准送达。这一动一静,不仅大大延长了政策触达的生命周期,更实现了服务模式的暖心升级——从单向的只倾听,转变为倾听需求、解答疑惑、收集反馈、优化服务的贴心闭环,真正对准了乡亲们心头的“急难愁盼”。

未来,队伍将持续打磨这份承载希望的“政策工具包”,让每一页手册、每一次入户,都化作照亮乡村学子求学路的点点星火。我们坚信,汇聚起这些温暖的微光,终将点燃助力教育公平的燎原之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