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陈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部署要求,推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广东二师“薪火阳乡”知行教育实践团于2025年7月11日至16日赴阳江市阳春市岗美镇岗美中学,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五育赋能,红蕴阳春”为主题,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通过“支教+调研”双轨模式,助力乡村教育提质增效,激活本土红色文化活力与挖掘非遗资源。
团队由学院学生会骨干及多专业学生组成,具备丰富的义教与调研经验。在团队指导老师范文涛、周花平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特色,针对乡村学校五育发展不均衡、红色教育实效性不足等突出问题,通过融合文化传承与实践体验,构建“红色基因+非遗传承”的双主线发展体系,为当地学生开展系统性育人实践。
图为实践团全体成员与岗美中学师生合影
教育帮扶:浇灌乡村希望新树苗
团队紧密围绕乡村学子的实际发展需求,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的多元化课程,着力构建语言、思维与实践综合课程体系。语言素养方面,英语课程通过寓言复述、情景对话等互动任务,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词汇应用与口语自信;思维与实践能力则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亲历实验操作全流程,利用生活材料成功完成趣味实验,在具象化知识的同时,有效锻炼了观察力、逻辑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精准滴灌赋能成长,教育帮扶的涓涓细流,助力乡村教育之树枝繁叶茂。
图为实践团队员进行英语文本解读
文化传承:播撒非遗美育新种子
团队立足乡村文化传承需求,构建非遗美育实践体系。学生通过纹样拓印与黏土重塑,在传统技艺创新中提升审美素养;依托双语“非遗代言”任务,精准阐述岗美腊鸭工艺精髓,实现文化认同与表达能力的协同发展。课程为非遗技艺注入青春活力,文化传承之根深植乡土沃土。
图为岗美中学学生动手实践体验拓印
科普创新:点燃探索求知新火花
团队紧扣乡村学生认知特点,打造生活化实验课程。学生亲历非牛顿流体特性探究全流程,利用洗洁精、塑料瓶等材料完成“彩色流星雨”实验,在油滴热气球现象观察中深化科学理解。课程通过自主优化实验方案,有效培育观察力与逻辑思维,科学探索之火照亮求知之路。
图为岗美中学学生进行实验探索
红色基因:燃亮信仰之光新火种
团队聚焦革命精神代际传递,创新红色教育载体,带领学生通过模拟扁担运输体悟南泥湾精神,在“红军菜”种植养护中践行劳动责任,于“同心方巾”扎染实践彰显协作力量,将革命传统转化为行动自觉。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焕发新生,信仰火种生生不息。
图为岗美中学学生模拟扁担运输
调研实践:孕育特产富民新希望
团队围绕“特产赋能:孕育春砂富民新希望”的调研主题,开展阳春春砂仁传承方案调研工作。通过深入走访春砂仁传承人、探寻当地野生树林以及调查问卷等方式,探索春砂仁的种植生产概况和群众普及程度,基本掌握这一药材的传承现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详实的调研成果与可行建议。针对春砂仁传承挑战,团队结合调研数据与实际情况,提出了 “四维赋能” 解决方案,覆盖教育、文旅、科研等领域,形成“文化认同——消费转化——传承激励”的良性循环,实现当地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
此次调研成果不仅为当地政府制定春砂仁产业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还搭建起 “学界 - 业界 - 传承者” 的沟通桥梁,让阳春春砂仁在保护与创新中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成为连接传统文脉与地方发展的重要纽带。实践团希望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让“岭南明珠”——春砂仁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助力阳春实现富民强乡的目标。
图为实践团成员深入乡野探寻春砂仁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部署要求,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活动通过教育帮扶为乡村学子点亮希望,同时为青年大学生搭建了服务基层、锤炼本领的成长平台。实践团将以此为契机,深化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探索新时代社会实践新路径,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青春力量,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