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至25日,在“三茶”统筹重要理念的策源地——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福建农林大学“青马工程”培训班赴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实践团循着领袖足迹,深入田间地头、书院茶厂,开展了一场为期两天的“探寻‘三茶’密码,赋能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以青年之眼观察、以专业所学求索、以躬身实践作答,深刻体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助力武夷山茶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循足迹,悟思想:在生态茶园中探寻“三茶”统筹的时代内涵
7月24日下午,实践队到达燕子窠生态茶园。放眼望去,茶树依山势而种,行间套种大豆,让人感受到沉静的大地孕育着澎湃的生命力。
图为指导老师为队员解说燕子窠生态茶园种植密码
随后,实践队参观了新建成的三茶统筹展示馆。馆内集文化科普、互动体验、成果展示于一体 ,生动展现了武夷山从一片叶子到一个产业,再到一种文化的发展脉络。实践队队长在参观后感慨道:“在这里,可以直观地看到‘三茶’统筹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由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支撑、文化传承铸魂的有机整体。
图为队员在讲解员介绍下学习区分不同的茶品
溯文脉,铸茶魂:在千年书院里感悟文化传承的力量
一片叶子,承载的不仅是经济价值,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7月25日上午,实践队一行来到武夷山国家公园内的武夷精舍。这里是朱熹晚年生活、著书立说、传播理学思想的重要场所。漫步于清幽古朴的书院中,参观“朱熹一生、不同凡响”等展陈部分,系统学习了朱熹先生的生平事迹、政绩及其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队队员讲解武夷精舍的修缮历史
为了更好地将“茶文化”与“茶旅游”相结合,队员们在武夷精舍,向来往游客开展了关于燕子窠生态茶园认知度的科普宣传与问卷调查。通过精心设计的科普手册,向游客介绍燕子窠的生态种植模式及其对茶叶品质的提升作用。
初步的交流发现,游客对武夷山的自然风光普遍评价很高,但对生态茶园背后的科技含量和文化故事了解不多。未来在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中,应更加注重体验式、沉浸式的文化故事讲述与科技知识普及,开发如茶主题研学课程等深度体验项目,从而提升旅游的文化附加值。
图为队员向游客科普宣传燕子窠生态茶园种植模式
践于行,知艰辛:在茶厂茶园中体验产业发展的脉动
理论学习与文化探寻最终要落脚于产业实践。25日下午,实践队走进了赋韵岩茶厂,开启了一场从嗅觉、味觉到触觉的全方位感官之旅。
在茶厂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队参观了从萎凋、摇青、炒青到揉捻、烘焙的完整制茶流程。在茶叶“摇青”环节中,队员们双手抱着竹筛,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学着有节奏地晃动,让茶叶在碰撞中完成发酵与香气的转化。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蕴含着对力道、时间和茶叶状态的精准把控。
图为队员在赋韵岩茶厂学习摇青工艺
最后,队员们戴上草帽,背上茶篓,走进茶园亲手采摘茶叶。在炎炎烈日下,重复着弯腰、寻芽、采摘的动作,队员们才真正体会到茶农劳作的不易。实践队员纷纷表示,这次体验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爱农村、爱农民”的真谛,未来无论是从事科研还是产业服务,都不能忘记这份来自土地的质朴与艰辛。
图为实践队队员学习采茶技法
为期两天的实践虽短,但收获满满。从燕子窠的生态创新,到武夷精舍的文脉传承,再到赋韵茶厂的产业脉动,队员们不仅深化了对“三茶”统筹发展理念的理解,更明确了作为新时代农林学子的使命与担当。
通讯员:吴清锋 林雅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清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