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胡辰宇、高冰雪、王誉璇、陈大林、李林鸿)为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七月上旬,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航空气象学院“禾风细雨,兴农有方”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四川省蒲江县明月村与铁牛村,围绕非遗焕新、产业融合、气象助农、红色传承、生态保护等乡村振兴关键领域展开实地调研。通过走访与访谈,成员们亲身感受乡村发展脉动,为探索振兴路径积累经验。
图为实践团到达明月村准备开展工作。通讯员 胡辰宇 摄
非遗焕新·匠心传承
在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中,实践团重点探访了青黛蓝染设计工作室。通过采访工作室负责人,实践团了解到,这位返乡创业青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引进了非遗技艺,并打造了一家独具特色的染坊。与其他传统扎染作坊不同,该工作室以年轻化的运营模式为核心,主打蜡染产品营销,同时辅以扎染体验活动,展现出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的融合。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工作室负责人。通讯员 高冰雪 摄
成员们亲身体验了扎染从布料预处理到冲洗晾晒的全过程,深刻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妙与返乡青年将传统融入现代设计的创新活力。工作室坚持使用板蓝根等天然染料,并确保体验环节中使用的水会经过处理之后再排放,避免污染环境。在亲手操作中,成员们尤其体会到染色效果对天气条件的高度依赖——温度、湿度的变化,特别是晾晒阶段阳光与雨水的不可控,直接影响着成品的色泽均匀度和生产效率。这一亲历的“靠天吃饭”困境,正是非遗手工艺在追求产业化、规模化道路上需要重点突破的“天气关”。
图为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非遗扎染。通讯员 高冰雪 摄
产业融合·富民兴村
走访明月村,合作社负责人向实践团介绍,村里通过“农业+文创+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让传统的柑橘、茶叶种植焕发新活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年前引进的耙耙柑品种,如今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金果子”。“这些白茶是我们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正在茶园忙碌的老夫妻告诉实践团,虽然每斤茶叶能卖到13-14元,但老两口最担心的还是天气变化,“一场冰雹就可能让一年的辛苦白费”。
转场铁牛村后,实践团从游客服务中心了解到,在返乡青年的带动下,村里的文旅产业正蓬勃发展。走访途中,遇到一对正要前往果园套袋的老年夫妇:“孩子们都在城里工作,就剩我们老两口照看果园”,虽然年收入能有2-3万元,但他们同样面临着气象风险的困扰。
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真实声音,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既需要产业融合的创新思维,也离不开对农业生产实际困难的关注与解决。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铁牛村村民。通讯员 胡辰宇 摄
图为成员采访投身耙耙柑产业的返乡大学生。通讯员 陈大林 摄
气象助农·科技助耕
依托气象专业的技术优势和实践经验,实践团在明月村扎实开展了“气象助农”工作。团队成员充分发挥气象观测和数据分析的专业特长,携带便携式气象监测设备深入农业生产一线,重点对村内茶田、果园等关键农田区域进行气象要素观测。在不同时段,成员们认真记录温度、湿度、风速等基础气象数据,并对观测点周边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详细标注,为后续分析当地小气候特征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测果园的温湿度数据。通讯员 高冰雪 摄
在开展气象观测的同时,实践团还特别注重气象知识的科普宣传。基于气象中灾害性天气预警的专业经验,团队精心编制了通俗易懂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材料。通过走访农户、田间交流等方式,向村民详细讲解暴雨、干旱、大风等常见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识别方法,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传授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避险技巧。宣传过程中,团队成员特别注意用当地方言和具体案例进行讲解,使村民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气象科普宣传。通讯员 高冰雪 摄
红色传承·使命在肩
红色精神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实践团成员专程前往蒲江县成都战役纪念馆,依次参观了"长夜漫漫"、"挺进川东"、"决战川西"等六个主题展区。展馆中陈列的历史照片、作战地图和战士遗物,特别是那台缴获的美式发报机,无声诉说着1949年12月那场决定性的战斗。站在反映战役场景的巨型红砂石浮雕前,成员们仿佛听到了当年枪炮的轰鸣,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为解放成都付出的巨大牺牲。
通过这次参观,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成都并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和平解放",而是20余万解放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成员们对乡村振兴工作有了新的理解——正如革命先辈们用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换来了解放事业的胜利,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同样需要这种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成都战役博物馆。通讯员 高冰雪 摄
生态保护·绿美家园
与此同时,实践团积极投身乡村生态保护实践。倡导生态宜居理念的铁牛村处处体现着环保细节:垃圾分类亭整齐排列,河道旁竖立着保护水源的警示牌。成员们积极开展了低碳环保行动,沿村道和公共区域捡拾垃圾并进行分类回收,以实际行动维护乡村环境整洁,向村民传递绿色生活理念,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青年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低碳环保行动。通讯员 王誉璇 摄
此次深入两村的调研,让成员们真切触摸到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明月村与铁牛村在文化传承、生态守护、人才汇聚等方面的探索令人鼓舞。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一项融合文化根脉、生态环境和青年担当的系统工程。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应扎根乡土,勇担使命,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让青春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中绽放绚丽之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冰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