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7月6日,淮北理工学院薪火相传队在刘倩老师引领下,前往淮北市杜集区革命烈士陵园及相山区淮北市博物馆,开展沉浸式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以青春之步伐丈量红色土地,以实际之行动感悟革命精神。
缅怀先烈,汲取信仰力量
上午,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队员们的热忱。抵达杜集区革命烈士陵园,苍松翠柏环抱,庄严静谧。队员们身着红色志愿服,整齐列队,向革命烈士墓敬献黄菊。朵朵鲜花,承载着对先烈的无尽哀思;深深鞠躬,传递着青年一代的崇高敬意。默哀仪式中,陵园里静得能听见风声,队员们低头垂目,思绪穿越历史,仿佛看见先烈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的身影。“每一座墓碑都是一部英雄史诗。” 刘倩老师轻声讲述着陵园中安葬烈士的英勇事迹,从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到守护家园的默默奉献,先烈们以热血赴使命的故事,让队员们红了眼眶。 让大家感慨到:“课本上的‘为有牺牲多壮志’,今天在陵园里有了最鲜活的注解,青年人要把先烈的精神传承下去,让青春发光发热。”
图为宣讲团向革命烈士献花
触摸历史,感悟红色脉络
午后,队伍转战淮北市博物馆。踏入馆内,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在 “淮北革命史” 展区,队员们围在陈列柜前,凝视着锈迹斑斑的枪支、破旧的军衣,听着讲解员诉说淮北大地的革命烽火—— 从抗日根据地的艰难开辟,到淮海战役中淮北人民的支前壮举,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串联起红色基因的传承密码。互动体验区里,队员们触摸电子屏,查阅 “淮海战役” 珍贵史料,模拟支前运输场景。“原来‘人民战争’不是一句口号,是百姓推着小车、冒着炮火送物资的生死相依!” 在民俗与历史展区,从隋唐运河的繁荣印记,到淮北煤矿的发展变迁,队员们看到了家乡历史的纵深感,更懂得红色精神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滋养奋斗、生生不息。
图为宣讲团在淮北市博物馆留念照片
青春践行,让红色基因“活”起来
“本次实践活动,堪称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同学们于陵园真切体悟到‘牺牲’的厚重意义,在博物馆清晰洞察了‘传承’的发展脉络,通过此次“三下乡”活动,宣讲团成员更会将这份感动转化为奋勇前行的动力,敢于担当,把爱国情、强国志落实到日常学习中,用知识报国、以实干担当,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亮光芒,让青春在传承与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图为宣讲团成员在淮北市博物馆合影留念
(淮北理工学院 马艺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艺婷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