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任玉晶、卢禹廷、白欣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近日,东北电力大学青马薪火实践团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青马薪火实践团由学校关工委领导、学校青年教师、本科生代表、研究生代表共同构成,“老青”二代共学共进、叩问党员初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关工委老领导在兆麟公园参观学习后合影留念
一件件文物均在有声诉说
实践团队聚焦红色教育主题,深入哈尔滨多个承载厚重历史的重要场馆进行现场教学。队员们先后走进东北烈士纪念馆、哈尔滨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藏内泛黄的革命家书字迹娟秀却透着坚毅,字里行间满是战士对家国的眷恋与舍生取义的决绝,轻轻凑近,仿佛能听见写信人落笔时的哽咽与笃定;锈迹斑斑的步枪静静伫立,枪托上的刻痕是战士们用生命丈量战场的印记,扳机旁凝固的暗红,似是未曾干涸的热血;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生锈的实验器皿、残缺的遇难者遗物,无声却又凄厉地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每一道裂痕都在控诉战争的暴行。
实践队员王一晴说“站在这些文物面前,我仿佛被拉回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我听到战场上为守卫家国的嘶声呐喊,我看到为了和平在白山黑水间的奋勇抵抗。作为新青年,我们要坚定捍卫历史真相,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用青春书写新时代青年担当。”
▲图为实践队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学习侵华日军第七三一罪证陈列馆
一批批探索均在启迪后人
实践学习不忘武装头脑。6月21日上午,学员们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认真学习了关于“东北抗联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专题报告。报告深入剖析了东北抗联精神的形成背景、核心内涵及其在新时代的指导意义。报告中提到“七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这期间无数学者在不断进行潜心探索,寻找有利佐证。“七年”改为“十四年”这改变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历史贡献,更是中国人民艰苦卓越的抗争。理论学习期间,实践团成员态度端正,认真记录,切实将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思考,为精神“补钙”,为思想“筑基”,切实从百年党史和光荣革命传统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与抗联精神研究专家李世辉教授进行交流
一场场交谈均在叩问初心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注重“老青结对”的思想碰撞与传承,资深关工委老教师与青年学生全程同行、共学同研。在行程间隙和集中时段,围绕“口述历史、精神传承”主题,师生们展开了深入的座谈交流。老教师们结合亲身经历,讲述从战火岁月的抗争故事,到和平年代的育人坚守,发挥“传帮带”作用;青年学员则围绕“青年如何践行红色精神”畅谈学习体会和现实思考,交流心得感悟。这种两代人的思想对话,有效促进红色精神的代际传承,激发青年学生将学习成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引导青年叩问初心,思考如何将伟大建党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转化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
▲图为实践队员与关工委老领导进行座谈交流
未来,我们将在追寻革命先辈足迹中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强大动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担当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挺膺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玉晶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