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寻根探文脉,凝心团结筑振兴 ——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天水行(二)

发布时间:2025-07-28 22:2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艺璇   阅读 1.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指示精神,7月16日,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访古寻根探文脉,凝心团结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甘肃天水,开启了一场融合历史寻踪、文化体悟与红色基因传承的“行走的思政课”。师生们先后探访了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的麦积山石窟和承载峥嵘革命历史的天水大革命纪念馆,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与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中,深刻领悟民族团结的根脉与力量。

千年石窟:中华文明交融的历史见证

麦积山石窟,这座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艺术殿堂,静立于丝绸之路要冲逾1600余年,是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多元一体的璀璨见证。实践团师生们走入这座“东方雕塑陈列馆”,在194个洞窟、7000余尊泥塑石雕与千余平方米的壁画前驻足凝望,展开了一场生动的现场研学。石窟艺术的演变脉络——从北魏的雄浑庄重、西魏的俊朗清秀、北周的丰润饱满,到隋唐的雍容华贵、宋代的精致写实——生动诉说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审美观念的碰撞、借鉴与最终融汇。

在北魏第74、78窟,师生们观察到了健陀罗艺术风格的鲜明影响——佛像高大敦厚、神情庄严,菩萨高冠披发、袒上身长裙,其古朴浑厚之姿正是佛教艺术经丝绸之路传入后最初的华彩融合。在北周第4窟,“薄肉塑”伎乐飞天令师生们叹为观止,这种将浅浮雕与壁画完美结合、中西合璧的艺术形式,成为麦积山所独有、民族艺术创新交融的典范。

实践团队员感慨到:“书本上的‘多元一体’概念在这里变得无比鲜活。这些历经千年风雨的造像和壁画,是丝路沿线各民族匠人心血的结晶,更是我们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有力实证!”

革命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中的团结精神

带着从石窟艺术中体悟的深厚历史底蕴,实践团转赴天水大革命纪念馆。馆内,“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主题展览以五个环环相扣的板块(“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发动革命砥柱中流”、“红军长征过境天水”、“抗击日寇救亡图存”、“夺取胜利迎接解放”),通过百余幅珍贵历史图片与实物,立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天水人民浴血奋斗的光辉历程。

师生们驻足于 “红军长征过境天水” 板块: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作为长征进入陇南的第一支红军队伍,发起 “利桥战斗”,歼灭国民党保安大队。这一胜利极大震慑了敌人,牵制了胡宗南部兵力,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北上,更在陇原大地播撒了革命的星星之火。随后的岁月里,多支红军队伍过境天水,动员群众、建立政权,近3000名天水优秀儿女加入红军。

“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相关史实是触动师生心弦的焦点。这里陈列着抗战时期各民族同胞共赴国难的证明:泛黄的历史照片记录下汉族、回族、藏族等各族青年并肩抗敌的英勇身姿;展示的文献档案记载着中共甘工委深入回族群众,发展党员、宣传“回汉民族亲密团结”政策、争取民族统一战线的艰苦努力。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诉说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不仅是理念,更是血与火熔铸的史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中国人的长征,都离不开各民族的同心同行。”革命烽火中用生命诠释的团结精神,正是我们今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此次实践,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沉浸式”思政实践。在麦积山,师生们触摸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在大革命纪念馆,大家感悟了党领导各族群众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革命真谛。这堂立足陇原大地的“行走的思政课”,不仅深化了师生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理解,更筑牢了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念根基。

撰文 | 尹素祎 李艺璇

图片 | 姜佳佳 黄博 刘博

审核 | 孙雨蕾 安佩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艺璇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5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