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文化遇上青春力量,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7月15日至7月24日,为响应“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号召,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拾光非遗队以“三下乡”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非遗文化现场,在亲手体验中触摸历史脉络,在与传承人对话中感悟传承使命,用青少年的视角与行动,探索着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路径。
扎染里的“守”与“变”:触摸时光的温度
7月15日,队员们走进郑州本地的扎染工坊。现场,蓝白交织的布料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草木染特有的清香。 从事扎染技艺传承的周师傅在示范捆扎手法时,向队员们介绍了这项技艺的历史与特点。他表示,扎染并非简单的“捆扎+染色”,每一道褶皱、每一次捆绑,都是与自然对话的方式。在他的操作下,普通的白布被赋予了独特的纹路。周师傅提到,过去扎染技艺靠口传心授,一块布需经过“扎、浸、染、晒、拆”多道工序,耗时数周才能成型。针对当下年轻人生活节奏快的特点,他们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基础上简化了部分流程,以便让更多人体验其中乐趣。
队员们围坐桌前,学习用棉线在白布上缠绕、打结。在脱浆漂洗环节,看着蓝白花纹在水中逐渐清晰,当亲手完成的作品晾在竹竿上时,队员们理解了传承人为何能坚守多年,这既是创造的快乐,也是与历史对话的满足。
传承人坦言,曾担心扎染在机器量产的时代被遗忘,但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学习,让他看到了希望。他认为,创新不是丢掉根本,而是用当代人能接受的方式讲好扎染故事。
图为队员进行扎染创作。孙晓旭 供图
非遗美学馆里的多元对话:从“看见”到“理解”
7月19日的河南非遗美学馆之行,为队员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多元非遗世界的大门。皮老虎憨态可掬的造型里藏着驱邪纳福的民俗记忆,古法药皂的草木清香中凝结着中医智慧,草药象棋的棋子里渗透着“药食同源”的生活哲学,尼姑鼓的纹饰间记载着宗教与艺术的交融。
图为队员参观学习双头虎蚕蚕砂枕。卓钰娟 供图
在皮影戏体验区,队员们亲手操纵着影人,在灯光映照下演绎简单的故事片段。在拓印体验环节,队员们感慨:“拓印就像给历史留影,我们拓下的不仅是图案,更是传承的责任。”
图为队员们进行拓印体验。孙晓旭 供图
图为拓印体验成果。孙晓旭 供图
掐丝珐琅中的耐心修行:在挑战中读懂传承
7月24日的掐丝珐琅茶盘制作,是对队员们耐心与专注力的极致考验。非遗传承者向队员们介绍,掐丝珐琅有 “万丝不断” 的说法,一根金丝要弯出流畅线条且贴得严丝合缝,没有十年功夫难以练成。她指着桌上的半成品讲解,传统掐丝珐琅需经过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等十多道工序,耗时数月方可完成,其中掐丝最为困难,弧度、精度稍有偏差都不行。过去制作一个花瓶,从制胎、掐丝到烧蓝,任何一步出错都可能前功尽弃,成功率极低,没有几年功夫练不出真本事。为让更多人体验这门技艺,目前采用胶水代替焊药,并简化了烧制环节,但掐丝的精髓丝毫未减,在他手中,金丝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图为队员在非遗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掐丝珐琅茶盘的制作。孙晓旭 供图
活动中,队员们拿起镊子夹起细如发丝的铜丝,尝试沿着画好的轮廓粘贴。但铜丝屡屡偏离轨迹,仅十分钟便手酸眼累,队员们感慨难以想象传承人日复一日重复这样的工作,明白非遗传承不仅需要手艺,更需要对传统和细节的敬畏心。
在谈及传承时,该传承人认为,创新并非丢掉根本,而是寻找与当代人的共鸣。通过将技艺融入文具、饰品,用短视频讲好技艺故事,让年轻人能够触摸、参与其中。正如参与活动的队员们所感受到的,当青春力量与古老技艺相遇,非遗传承便有了新的可能。
图为队员制作掐丝珐琅茶盘过程。孙晓旭 供图
三次实践下来,从扎染的蓝白交响到皮影戏的光影流转,从掐丝珐琅的金丝飞舞到非遗美学馆的多元呈现,郑州大学拾取光非遗队的同学们用脚步丈量非遗传承之路,用双手体验古老技艺之美。在与传承人对话中,他们看到了坚守的力量;在亲手实践中,他们体会到了创新的必要。正如队员们所说:“青少年的成长与非遗传承,本就是一场双向奔赴——我们在非遗中汲取文化自信,非遗也因我们的参与获得青春活力。”
这场青春与非遗的相遇,不仅是一次实践活动的记录,更是新时代青少年接过传承接力棒的生动注脚。当更多年轻人像他们一样,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了解者”变为“传播者”,非遗文化必将在时代浪潮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艺涵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