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筑梦千年村!筑梦智乡-BIM建模实践队以AI+BIM之笔,绘雄才故里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7-27 22: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郭咨恺   阅读 9.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郭咨恺)岭南大地,千年古村,正焕发“新芽”。近日,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筑梦智乡-BIM建模实践队走进肇庆市高要区白土镇坑尾村,以AI+BIM为笔、乡土文化为墨,在岭南文脉深处绘制了一场“科技赋能古建活化、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数字实践图景。实践队紧扣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与“数字乡村”建设战略,以画里南天——砚瓦空间诗意再造者为主题,聚焦“BIM建模+AI赋能”在古建筑活化、乡村空间规划与非遗文化数字化中的应用,用建模描绘砚瓦空间的数字诗意,用人工智能演绎岭南非遗的当代表达,用脚步丈量古村青石板巷道、古建筑群、家训文化展馆,一场数智科技与岭南文化融合的青年实践之旅,就此展开。

图为实践队走访白土镇

坑尾村位于肇庆市高要区白土镇,是“广东省首批家教家风实践基地”“广东省古村落”与“最具潜质古村落”之一,也是岭南画派宗师黎雄才的故乡。村落始建于北宋,因地处“坑之末”而得名,千年来共孕育33位功名之士,传承着家风、书风与墨风相融的文脉传统。白土镇是高要区端砚从业人员的分布地区,砚雕技艺延绵不绝,非遗气息浓郁。

图为黎雄才故里航拍

筑梦智乡-BIM建模实践队通过无人机三维测绘、BIM数字建模规划设计、人工智能数字设计三大技术,为坑尾村历史建筑与空间肌理构建数字乡村建设方案;同时激活岭南文化基因,通过开发VR时空漫游、AI水墨动画短片、匠砚砚系列IP文创产品、黎雄才砚台纪念馆空间规划以及实践研究报告,探索出一条“空间数据活化-文化记忆转译-乡土情感联结”的古村振兴新路径。

文化深耕,守护古建

图为无人机测绘

筑梦智乡-BIM建模实践队围绕AI+BIM技术在古建筑活化修复的应用前景,深入坑尾村家训展馆、黎雄才故居、怡和堂书画院等传统古建筑,聚焦“三间两廊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对驼墩、斗拱、托脚及穿插坊等建筑结构进行分析,开展无人机低空测绘与三维建模实操,对古村落进行系统数字重构,建立“可视、可感、可用”的数字坑尾档案,为村落数字化保护和空间更新提供基础支撑。

图为实践队学习岭南传统砖木结构建筑

图为实践队在坑尾村史馆合照

图为实践队走访阅江楼历史文化街区

在此基础上,实践队延伸调研路径,走访高要学宫、阅江楼等岭南古建典型样本,采集榫卯梁架、重檐屋顶与园林构造等建筑参数,尝试构建数字复原模型与虚拟展示系统,在对比采样与建模重构之间,探索出一条技术驱动、文化嵌入、数据支撑的古建数字活化路径。青年以数智为笔,在人文与空间之间,描摹乡村建筑的数字画像。

非遗端砚,技术赋能

图为实践队在中国端砚博物馆参观

筑梦智乡-BIM建模实践队以非遗端砚为切口,走进中国端砚博物馆,系统梳理端砚的起源、演变与文化脉络,沉浸式参观“稽古探源”“紫玉生辉”等八大主题展区,感知“端溪古砚天下奇”的历史厚度与美学价值。实践队围绕“非遗数字化”议题,采集典型图式与造型逻辑,结合BIM建模技术,尝试复原传统砚式结构,建立数字部件库,探索非遗技艺向教学资源、创意产品等多元场景的转化路径。

图为非遗传承人陈宝全

在梁焕明工作室,实践队与端砚非遗传承人陈宝全面对面交流,现场观摩选石、开坯、雕饰全过程,沉浸体验从一石到一器的匠艺之旅。陈老师以精微刀法还原传统纹样,也以开放态度激励青年以新技术激活古技艺。实践队以此为灵感,设计“砚台主题纪念馆”与文创IP方案,融合黎雄才美学精神与岭南元素,在科技与文化的双向奔赴中,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红色教育,筑牢信念

图为实践队在黎雄才故居开展主题红色教育活动

筑梦智乡-BIM建模实践队走进黎雄才故居与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开展主题红色教育活动,在岭南家风与革命精神交织的历史场域中,重温民族记忆,锚定前行方向。实践队结合建筑实景与时代故事,深度体验红色文化与本地家训传统,感悟信念之力,也反思青年担当。

图为实践队在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合影

图为实践队参观红色展馆

红色教育不仅是一次精神洗礼,更成为技术实践的内在驱动。实践队尝试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数字建模、展示设计与交互表达中,让信仰在三维模型中可见、可感、可讲述。以数智之笔承载理想火种,在回应时代命题中书写青年的奋进答卷。

数智赋能,诗意再造

图为坑尾村整体规划设计

图为坑尾村匠砚砚文旅IP形象

筑梦智乡-BIM建模实践队同步策划“黎雄才砚台纪念馆”与“匠砚砚”系列文旅IP规划方案,立足岭南传统文化根基,融合AI图像识别与BIM可视化技术,探索端砚美学与黎雄才精神的时代表达。团队尝试以文化场景再造、纪念性空间设计与互动策展表达,让传统技艺“可视、可感、可交互”,推动非遗由“可展”向“可用”转化,助力坑尾村打造“艺术+旅游体验、艺术+文创、艺术+康养文旅”的综合体。

图为实践队在雄才故居合照

从实地走访到建模设计,从文化调研到文创设计,实践队将AI+BIM技术引入真实乡村场景,在空间设计、非遗转化与文旅规划中展开了一次跨学科、跨时空的数字探索。他们以一支“数字之笔”,描绘雄才故里的新图景,也在数字乡村建设的广阔天地中,书写属于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撰文 | 郭咨恺

图片 | 罗羽、黄佳淳、林诗盈、方怡、赖嘉裕、李汉涛、雷泽宇

审核 | 申恒钢,廖文志,黄妙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咨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1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