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的开始,在珠海金湾颐养园的园林步道上,晨露还挂在凤凰木叶尖,此时,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心光同尘”社会实践团队的6名青年志愿者已跟着住养老人的节奏在大礼堂参与早间锻炼,抬手、转身、弯腰——这是他们参与“乐享银龄,从心开始”实践的第一课:用肢体的默契,敲开代际沟通的第一扇门。这场为期一周的老年人心理生命教育服务,正以“体验式陪伴+科学性赋能”的创新方式,在这座医养综合体里编织着一张温暖的生命教育网。
图为志愿者队伍宣讲结束合影
从融入到倾听:在日常里触摸生命温度
金湾颐养园的园林式环境里,老年大学的玻璃窗映着晨光,康复大厅的绿植生机勃勃,志愿者们的实践从“成为他们的一份子”开始。清晨的集体操时间里,护理专业的志愿者小杨被78岁的张奶奶拉住:“丫头,这节‘云手'要沉肩,像咱年轻时插秧那样稳。”张奶奶患轻度关节炎,动作虽缓却每招到位,她说:“动一动,就觉得日子还在往前走。”这种融入式观察,成了志愿者们理解老人生命状态的第一手素材。在发放《老年人生命健康调查问卷》时,起初不少老人对着“个人实现”相关选项犯难,65岁的李爷爷摩挲着问卷纸,指腹因常年劳作留下厚茧:“活了大半辈子,哪敢想这些?”志愿者小林蹲下身,指着“生命意义”一栏轻声说:“爷爷,您年轻时常说'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就是意义呀。”这句话让李爷爷眼睛亮了,他放下笔,讲起年少时随组织调度在建设区修水库的日子:“那时扛石头磨破了肩,可想着下游能浇千亩田,值!”在另一旁的王奶奶更是轻唱起了年代红歌,称赞着领导人的英勇决策,一边畅谈她年轻时的兢业历程,一边满含期望的抚摸着志愿者的肩膀,语重心长说道:“你们正处于旭日东升之时,要把握青春,不忘初心啊!”。在两个小时里,老人们从沉默到侃侃而谈,问卷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他们对“生命意义、死亡认知”的注解。这样的对话,让团队收集的50份问卷不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50个鲜活的生命故事。
图为志愿者指导老人填写调查问卷
从欢笑到沉思:在互动中重塑生命认知
颐养园的娱乐室永远飘着热闹气。82岁的王奶奶是“麦霸”,唱《东方红》时总跑调,却能带动志愿者小朱一起拍手打节拍;乒乓球桌旁,62岁的赵爷爷正和志愿者小叶“厮杀”,退休前他是体育老师,此刻额角的汗水晶莹,仿佛在说:“输赢不重要,有人陪着玩就开心。”这些看似寻常的娱乐互动,被团队转化为“生命活力指数”——数据显示,参与集体活动的老人对生命价值的认同度比不参与者高出42%。
图为志愿者参与老人娱乐活动
青春担当:在服务中搭建代际桥梁
实践期间,团队完成了50份《老年人生命健康调查问卷》,制作了新媒体公众号记录、推文数篇,沉浸式体验医养综合体运行模式,为5000字调研报告归纳实践数据,为下一总结阶段做好准备工作。
图为志愿者队伍部分成员合影
与此同时,志愿者们的成长同样显著:从最初面对老人沉默时的手足无措,到能敏锐捕捉张奶奶皱眉时需要一杯温水,小徐说:“大家学会的不是'沟通技巧',是把老人当做自己的亲人。” 离院那天,张奶奶把亲手制作的剪纸扇子塞给小林:“你们来,不是在上课,是让大家觉得,这把年纪,还能跟年轻人说上话,这本身就是活着的意思,以后记得常来啊!”这句话,或许正是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最生动的诠释——当青春力量俯下身倾听,当银龄生命敞开心分享,生命教育便不再是课题,而是代代相传的温暖接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英萍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