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至15日,湖南工商大学“青衿传薪”实践队深入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通过实地调研、走访非遗传承人、参与挑花制作等形式,系统调研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当前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挑战,以实际行动探寻非遗活态传承之路,为花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青春智慧。
走访民间解锁花瑶文化
7月11日,湖南工商大学青衿传薪队抵达隆回县崇木凼村次日,立即开展花瑶挑花文化认知度实地调查。实践队分为三组,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周边居民进行分层抽样调查,覆盖老中青三代群体。在针对崇木凼村本地居民的专项调研中,实践队员得知花瑶群众对花瑶挑花文化的了解程度高,但花瑶挑花是当地女性才会从事的活动,传女不传男,女性从八岁就开始学习挑花,挑花文化会贯穿她们的一生,尤其是在喜庆的节日,例如,“讨念拜”、“讨僚皈”等重大节日,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穿上传统挑花服饰过节。
(图为队员与当地群众探讨花瑶文化与传承 熊翰文摄)
近距离观看花瑶挑花作品
7月12日,湖南工商大学青衿传薪队拜访了当地的居民,刚好碰到阿婆正在挑花,队友们喜出望外的与阿婆交流挑花的图案,看到队友对花瑶挑花如此感兴趣,阿婆回到房间拿出那件珍藏多年的裙摆,一幅震撼人心的《人骑龙跨海》图案完整地呈现在众人眼前。靛青色的土布上,两条蛟龙相对腾跃,龙身蜿蜒盘旋,每一片鳞甲都用金丝线勾勒出细腻的纹理,在阳光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图案的对称之美——两条龙的姿态、骑手的动作、甚至海浪的波纹都完美呼应,就像镜中倒影般分毫不差。
(图为花瑶居民为队友展示挑花图案 熊翰文摄)
初次学习花瑶挑花技艺
7月13日湖南工商大学青衿传薪队赴花瑶挑花传习所中开展挑花技艺深度研学。队员们通过“观摩-解析-实操”三阶学习,亲身感知非遗技艺的精微与厚重。第一阶段的观摩学习中,村妇女主席刘猫妹现场展示了精湛的挑花技艺。只见刘老师手持素布与彩线,指尖灵动穿梭。队员们围聚在旁,目不转睛地观察着每一个细节,惊叹于刘老师娴熟的技艺和对图案的精准把握;后面刘老师还耐心地为队员们讲解了花瑶挑花的历史渊源,从古代花瑶先民将挑花用于服饰装饰,到如今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介绍了挑花在花瑶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习俗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让队员们对这项技艺的文化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到了最令人期待的实操环节,队员们跃跃欲试,纷纷拿起针线,在刘老师的手把手指导下,开始了挑花初体验。起针的位置、线的松紧、针法的运用,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全神贯,经过数小时的努力,当一幅幅虽显稚嫩却饱含心血的挑花作品在队员们手中诞生时,现场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图为队友们向村妇女主席刘猫妹学习挑花 梁雨茜摄)
深入探讨非遗文化与传承
实践队7月14日为深入了解花瑶挑花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路径,专程走访了当地资深的村妇女主席刘猫妹,并与崇木凼村党支部书记步楚吒进行了花瑶挑花文化内核与传承专题座谈,就花瑶挑花当前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展开了深入而坦诚的讨论。核心议题聚焦于:传承人断层危机、技艺传承模式局限、市场活力不足与创新瓶颈、文化生态保护挑战。实践队员们认真聆听并记录了传承人和村支书反映的核心痛点,并就“如何建立更有效的传承机制”、“如何拓展市场渠道”、“如何推动设计创新与品牌建设”、“如何加强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等议题,与两位交流了初步的思考和建议。整个交流过程气氛热烈,充满了对花瑶挑花未来发展的关切与期待。
(图为队员们与村书记和村妇女主席围坐一起进行讨论 梁雨茜摄)
此次深入花瑶村寨的“三下乡”实践之旅,绝非一次简单的文化采风。湖南工商大学青衿传薪队以脚步丈量古老的村落,用心灵触摸针尖上的智慧。那绚丽多彩的挑花图案,不仅是花瑶先民对生活的礼赞,更是镌刻在血脉中的文化密码,无声诉说着一个民族的坚韧与审美。短暂的实践虽已圆满结束,但队友们带回的不仅是珍贵的影像资料和访谈记录,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感动。队员们表示,愿化作一粒粒文化的种子,将花瑶挑花的文化内核播撒出去,唤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他们坚信,在传统精髓的守护与现代创新的滋养下,花瑶挑花定能穿越岁月长河,在未来的文化图景中,继续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此次实践,是探索的起点,更是传承行动的序章。花瑶挑花的永续发展,需要汇聚更多力量,共同守望与耕耘。
(图为队员们体验挑花后与村妇女主席刘猫妹合影 摄梁雨茜)
撰文 | 贺明旺、沈家欣
图片 | 陈文静 梁雨茜 熊翰文
审核 | 吴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沈家欣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