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陆奕诺、姜茜雯、刘昱含、朱治宁、殷佳瑞)七月流火,青春如歌。2023年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盛夏知行团"的师生们背上行囊,走出象牙塔,踏上了潍坊峡山区的土地。这支由15名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在几天的时间里,以音乐为纽带,以知识为桥梁,在峡山水库、养老院、街道社区、革命故居和生态科普馆之间,谱写了一曲青春与热土的交响乐章。
(图为“盛夏知行团”实践队员合影)
第一乐章:守护生命之源的水库生态课
清晨的阳光洒在峡山水库宽阔的水面上,波光粼粼。这是潍坊的'大水缸',供应着市区数百万人口的饮用水。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聆听专家讲解水库的生态系统构成,了解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和鱼类如何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
(图为实践队员们于峡山水库宣传工作期间合影)
在法律知识讲座中,同学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在水源地游泳、洗涤、甚至垂钓都可能对水质造成污染。团队成员们随后制作了生动易懂的宣传手册,向周边村民普及《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呼吁大家共同监督保护这片生命之源。
第二乐章:敬老院里的温暖协奏曲
在峡山绿康源养老院的院子里,实践团成员李梦瑶正握着一位老人的手亲切交谈。同学们分组行动,有的陪老人聊天解闷,讲述外面的新鲜事;有的拿起扫把,认真打扫院区卫生;还有的协助工作人员搬运爱心物资。
(图为实践队员帮助整理敬老院设施)
同学们拿起扫帚、抹布,帮助养老院打扫院区卫生。他们认真清扫,整理花坛,让养老院的环境更加整洁舒适。几位力气大的男生则协助工作人员搬运米面油等爱心物资,汗水浸湿了衣服也毫不在意。
爱的力量跨越了年龄的界限,将年轻学子与银发老人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临别时,老人们依依不舍地拉着同学们的手,叮嘱他们常来看看。这次敬老院之行不仅给老人们带去了欢乐和温暖,也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和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
第三乐章:街道社区的环保进行曲
在王家庄街道,实践团迎来了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垃圾分类与街道清洁。街道工作人员首先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垃圾分类课:"过期药品属于有害垃圾,而大棒骨因为难以降解,不属于厨余垃圾……"这些细节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图为实践队员们于王家庄街办合影)
顶着烈日,同学们戴上手套,拿着夹子和垃圾袋,走遍社区的每个角落。塑料瓶、废纸、烟头……他们不放过任何一处垃圾。实践队队员的行动也感染了社区居民,不少路过的市民主动加入清洁队伍。
第四乐章:烈士故居的红色咏叹调
(图为实践队员们于烈士故居内合影)
卢志英烈士故居内,实践团成员们神情肃穆。通过讲解员深情的讲述,这位革命先烈从接受新思想到英勇就义的一生画卷徐徐展开。馆内陈列的烈士遗物——磨损的钢笔、泛黄的家书、简陋的囚衣,无不诉说着那个烽火年代的艰辛。
"敌人用竹签刺他的手指,用烙铁烫他的胸膛,但他始终没有屈服……"听到这里,许多同学红了眼眶。在烈士铜像前,同学们自发列队鞠躬,并献上自己编排的诗歌朗诵《信仰的力量》
第五乐章:生态科普馆的绿色交响诗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雨林科普馆内合影)
行程的最后一天,实践团来到峡山雨林生态科普馆。这座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生态馆令同学们惊叹不已——钢铁结构与热带植物和谐共存,工业遗迹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沙生植物馆,高大的仙人柱与低矮的多肉植物形成鲜明对比;在热带雨林馆,同学们第一次见识到了"绞杀现象"和"板状根"等奇特生态现象。
终章:知行合一的青春答卷
五天的行程紧凑而充实。每天晚上,实践团都会召开分享会,同学们畅谈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对音乐学院的学生们而言,不仅是一次专业知识的延伸,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耳朵倾听民声,用双手传递温暖,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知行合一"的真谛。
离开峡山时,同学们在车窗回望这片留下他们汗水和感动的地方。这片土地给予他们的,远比他们带来的更多。而这曲青春与热土的交响,必将成为他们人生乐章中最为动人的段落之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陆奕诺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