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言话运河·赓续千年脉——金融学子邵伯开讲 文脉薪火进社区

发布时间:2025-07-25 16: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冉   阅读 4.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号召,7月10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金融学院“三下乡”实践团赴邵伯镇苏油社区,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与红色精神传承开展社会实践。实践团通过宣讲国家文化安全、大运河遗产“镇水文化”、非遗技艺传承、访谈油田老党员等环节,在实地调研中筑牢文化自信,践行青年担当。

01苏油社区

活动伊始,实践团指导老师黄浩介绍了实践目的、内容与实践目标,旨在以青年视角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助力运河文化传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苏油社区党委书记随后以邵伯闸变迁为例,生动阐释社区文化保护举措,从修缮明清古街到组建运河护遗队始终将文化传承融入社区治理当中。 在共建讨论环节,双方聚焦“青春力量赋能古镇振兴”主题,就设立金融知识科普站、守护好文化安全,讲好运河文化、邵伯故事等合作方向达成共识,为校地长效互动奠定基础。

02宣讲

接着,实践团成员围绕“青春担当护文脉,运河精神铸同心”主题开展宣讲,着重探讨大运河文化与邵伯文化共同传承的内涵。大运河的“文脉”,既体现为邵伯铁牛所象征的坚韧——清代为镇水患而铸铁牛,其镇守河道、抵御洪灾的形象,恰是运河儿女不畏艰难、守护家园的精神化身;也蕴含在抗战岁月里那片赤诚之中——当年运河沿线青年踊跃投身抗日救亡,用担架运送物资、以暗号传递情报,在烽火中守护家园与文脉的壮举,至今仍在邵伯的街巷间流传。而青年肩负的“青春担当”,便是深入挖掘这些文化符号背后的精神密码,通过创新传播让铁牛的坚韧、抗战的赤诚在当代焕发生机,确保文脉永葆本色、不被消解。这不仅是守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根基,更是以文化凝聚人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纽带。

03老党员采访

宣讲活动结束之后,实践团成员对当地老党员进行了采访。老党员回忆起年轻时参与运河防汛的经历:“那年洪水漫过堤岸,全村人手挽手筑人墙,党员带头跳进水里堵缺口,谁也没喊过一声累。”通过聆听这样的故事,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精神风采,体悟到油田精神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内涵,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在危难时刻相互扶持、于日常点滴中彼此守望相助的具体体现。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圆满举办,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不仅让青年学子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对其背后的历史脉络、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未来,金融学院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把收集到的关于大运河文化、邵伯“镇水文化”、非遗技艺传承、英勇抗战故事等素材整理成实践调研报告,与当地社区共建“运河文化青年实践基地”。通过持续组织学子走进基层,用金融学子的智慧与担当助力文化传承,让青春力量在守护运河文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持续发光发热。

(供稿:黄浩、文艳林、潘琪炆、王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冉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3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