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2025年7月15日至17日,成都东软学院学思践悟实践团开展非遗文化课堂,分别通过戏曲脸谱、古艺簪花、传统漆扇三项非遗技艺的教学与实践,助力非遗文化走入乡村,为乡村儿童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促进乡村文明发展。
图注实践团成员与乡村儿童互动成果
脸谱绘古韵:一笔一彩播撒文化认同
7月15日上午,实践团成员以 “生旦净丑承古韵,脸谱蕴情渡童心” 为主题开启首堂非遗课。实践团成员通过课堂讲解,借助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孩子们生动介绍戏曲脸谱,并围绕其历史渊源、制作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与互动体验。
图为乡村儿童积极参与问答环节
文化课程结束之后,实践团成员组织开展戏曲脸谱制作实践教学活动。在成员指导下,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勾描敷色、纹样绘制等传统技法,沉浸式体验非遗戏曲文化的魅力。从“认识色彩寓意”到“理解图案内涵”,创作过程不仅让孩子们深化了对脸谱文化符号的认知,更切身感悟到其中的审美意蕴与精神内核,有效充实乡村儿童的精神文化滋养。
图为脸谱绘制环节
簪花承薪火:一粘一贴凝结匠心传承
当日午后,“千年簪艺承薪火,稚子花情铸非遗” 主题课程接续开展。实践团成员秉持将非遗文化讲好、讲活的理念,在簪花知识课堂上运用图文、视频等多元方法生动讲解,帮助孩子们快速了解簪花渊源、种类及制作工艺,并辅以实物加深孩子们对簪花的印象,极大提升孩子们的课堂参与感与主动性。通过沉浸式教学,不仅让孩子们对簪花这一非遗文化有更直观且深入的认知,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对传统技艺的探究欲望,为后续参与簪花制作、传承非遗文化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
图为簪花制作环节
完成簪花理论教学后,实践团成员引导孩子们开展非遗簪花制作实践。成员们细致示范选料、裁剪、粘贴等步骤,孩子们认真按照要领操作,逐步完成花瓣塑形、整体组装等系列工序,将对传统技艺的认知转化为实际制作能力,通过亲手参与非遗技艺创作,切实助力乡村儿童深入领会传统工艺的制作原理与文化内涵,有效增强乡村儿童对非遗文化的感知能力与传承志向。
图为簪花制作成果
漆扇续文脉:一木一漆厚植传承志向
7月17日,学思践悟实践团联合都江堰市蒲阳街道团工委、和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漆韵生辉描扇舞,匠心独运续传承”为主题,将非遗课堂延伸至漆扇文化。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以时间轴串联漆扇的历史渊源,通过“工艺视频 + 实物展陈”让孩子们直观了解“漆半年功”“百道工序”的技艺精髓。
图为漆扇制作环节
完成漆扇理论教学后,实践团成员随即引导孩子们开展非遗漆扇制作实践。通过“工艺原理问答”“工序顺序纠错”等互动方式,强化孩子们对“漆半年功”“百道工序”等传统技艺精髓的理解,让乡村儿童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有力提升乡村儿童对非遗文化的感知水准与传承意愿。
图为漆扇制作成果
非遗扎根沃土,传承重在少年。此次系列活动中,学思践悟实践团通过“理论讲解 + 技艺体验”的模式,让戏曲脸谱、古艺簪花、漆扇三项非遗技艺走进乡村儿童生活。下一步,学思践悟实践团将持续聚焦非遗传承,拓展传播广度与培养深度,以青春力量夯实乡村儿童非遗认知根基,让更多人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参与者、受益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雷雨菲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