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遇见红色沃土——陕西理工大学学子助力汉中红色资源活化

发布时间:2025-07-24 20:2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解媛媛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汉中红色资源底蕴深厚,分布广泛,既留存着革命战争年代的峥嵘印记,也承载着不同时期的精神传承,是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价值的“红色宝库”。7月9日—7月13日。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赓续秦巴星火,云筑老区新生”—陕南红色遗址保护与创新利用实践团踏上这片红色沃土。实践团辗转洋县、城固、南郑和汉台区,用脚步丈量信仰的厚度,用镜头记录历史的温度,开展参观学习7次,在红色革命旧址与纪念场馆开展访谈22场,调研200余人,录制思政微视频7部,实践纪录视频5个,形成数据资源库1个,用实践行动推动红色资源从“静态保护”向“动态传承”转化,让红色基因在互动中焕发新生。


洋县寻访:从红色热土到英雄故居,激活红+绿融合动能

7月9日,实践团来到了华阳镇红石窑村的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环绕周边,院墙上“穷人要有饭吃,有衣穿,只有参加红军”等的革命标语仍然醒目;展柜中的步枪、马刀等实物和墙上的文字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与红石窑村,村支书岳中林的对话中,实践团得知红石窑村现今依托红色资源+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开发研学路线,发展股份经济合作社。这一以“红色”带动“绿色”的鲜活案例,为当地红色资源的创新利用提供了参考。最后,实践团成员化身“红色讲解员”,结合史料讲解“石塔河伏击战”及红二十五军驻扎华阳的重大意义、借旧址周围的红军井、红军雕塑讲述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形成思政微视频让本土红色故事走进生活,这扩大了洋县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

7月10日,实践团走进马畅镇双庙村的张富清故居,但故居因工作人员开会暂未开放,实践团成员步入双庙村便民服务中心与村委干部说明情况,村委干部听后表示;“老英雄的事迹非常值得学习,年轻人有这份心,村委一定积极配合。”这番话令实践团成员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很快实践团便进入到双庙村史馆,参观学习张富清老英雄的事迹与精神。从闭门到开门的转变,让实践团看到了红色传承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参观时,馆内张富清老英雄“深藏功名六十载”的事迹与淡泊名利的精神让实践团成员深受震撼,也通过实践团的记录与传播,让更多人认识到平凡英雄背后的精神力量,这正是红色资源教育价值的生动体现。

城固印记:从英烈事迹到红色地标,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功能

7月11日城固之行,实践团走访刘秉钧烈士故居与上元观会议会址。走进故居,实践团按展陈顺序深入学习刘秉钧烈士的革命事迹,当看到泛黄《南针》和《汉钟》复制品时,实践团成员仿佛走入了革命先辈“以笔为刃,唤醒民众”的革命场景。令实践团成员印象深刻的是“坚决与敌斗争,坚定理想信念”版块,为保守革命秘密,刘秉钧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这使得“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具象化,也让实践团成员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于此,实践团以实践记录的形式弘扬了刘秉钧烈士的事迹与精神,丰富陕南红色人物素材库。

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上元观会议会址,实践团成员将在这里追寻红四方面军的汉中足迹。在这里,工作人员的言行中也给实践团成员上了重要一课。起初,实践团成员为文明参观,将携带的其他物品放置到了会址外,但当实践团成员参观完回到前厅时,工作人员早已将物品拎进馆内,这份对访客的贴心,恰是对革命精神中“为民情怀”最生动的当代诠释。紧接着,深入访谈时实践团围绕会址的历史沿革、红色故事的传承细节,以及日常守护工作等内容与工作人员展开对话,工作人员对红色历史的敬畏及对红色资源发扬光大的信心,深深触动着实践团的每一个人。这让实践团成员认识到传承红色基因,不只是寻访与记录,更要像这些守护者一样,带着敬畏与信心,让红色故事在青春的讲述中走得更远。

南郑星火:从革命展馆到烈士故居,构建红色认知的立体图谱

7月12日,实践团先后参观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与何挺颖烈士故居。川陕革命根据地中丰富的史料、布满锈迹的革命武器、泛黄的文件手稿及革命先辈的事迹讲述着峥嵘岁月,生动的展现了红军的英勇作战、根据地创建与发展壮大、土地革命的开展的历史。这一段段史实、一件件实物使“陕南红了半边天”的信仰力量具象化。这堂“大思政课”让实践团成员深刻的认识到,正是有了无数革命先辈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的奋斗,才有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随后,实践团化身“红色调查员”,在红寺湖景区展开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公众对红色文化保护与利用的现状认知与期待,为后期优化当地红旅融合路径提供了数据支撑。

返程途中,实践团成员来到何挺颖烈士故居,通过陈列的史料,实践团成员深切的缅怀了这位井冈山革命斗争重要领导人,毛泽东同志亲密战友的光辉一生。实践团成员利用何挺颖烈士从“数理梦”到“革命志”的转变,讲述思政微课,启示青年积极投身于国家发展战略中,这条视频经发布累计收获浏览7000余次,点赞200余次。

数字汉台:科技赋能的红色传承,了解红色资源整合创新形式

7月13日,实践最后一站,实践团走进汉台区红色旅游体验馆。这座整合了汉中代表性红色资源的综合性场馆,通过光影技术重现成员走访过的红色遗址,让“红色遗址并非孤立存在,这些红色遗址共同构成了汉中大地上鲜活的革命图谱”的认知更加深刻。实践团与工作人员交流后了解到,场馆的数字化呈现不仅解决了分散资源的联动难题,更通过沉浸式体验降低了红色文化的接受门槛。这为实践团后续提出“红色资源数字化整合方案”提供了实践参考,也为汉中红色资源从“单点展示”向“系统活化”提供了新思路——这种“科技+红色”的模式,已成为吸引年轻群体了解红色历史的有效途径。


五天的汉中红色行,实践团从洋县到汉台,在旧址寻访、场馆聆听、交流访谈里,既触摸了信仰的厚度,更以实际行动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录制的7部思政微视频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轻骑兵”;200余人的调研数据为红色资源开发提供了民意基础;各地的22场访谈凝聚了“多方协同保护”的共识,而对“红+绿”“科技+红色”等模式的挖掘,则为红色资源活化提供可操作的路径。未来,实践团将带着调研成果,持续推动红色资源从“史料陈列”到“生活融入”、从“地域记忆”到“全民共享”的转变,让秦巴星火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让老区红色故事在创新传播中焕发时代光彩,续写属于青年的红色传承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解媛媛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