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张凯迪 徐盈)
2025年7月24日,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Min”能社会实践团走进山东省淄博市九级村老年公寓,开展了一场以“情暖桑榆、聚力发展”为主题的暖心慰问活动。通过合唱表演、传统剪纸等形式,实践团成员不仅为老人们送去了关怀与欢乐,更将环保理念、“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实践行动,用青春力量诠释青年担当,助力基层社会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入九级村老年公寓。孙世睿 摄
活动首日,实践团成员以精心编排的合唱表演为老人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一曲《甜蜜蜜》旋律舒缓,如涓涓细流浸润心田,勾起老人们对往昔岁月的温馨回忆。这些经历过时代变迁的长者们,在悠扬的歌声中重温了年轻时的温暖片段,也感受到当下“老有所乐”的社会民生图景。随后,《最炫民族风》的明快节奏点燃了全场气氛,活力四射的旋律传递出蓬勃朝气,象征着青年与老年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当《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纯真旋律响起时,庭院中回荡的不仅是青春的朝气,更隐喻着全社会协同推进环保事业、践行“双碳”目标的协作精神。老人们或轻哼旋律,或随节奏拍手,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实践团成员以歌声为纽带,不仅传递了温暖,更让老人们深切体会到: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精神文化生活的保障已成为衡量基层治理成效的重要标尺。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老人献唱歌曲。陈士毓 摄
次日,实践团与老人们携手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剪纸创作活动。活动所用的红纸均为可回收材料再生制成,从细节处践行环保理念。创作过程中,老人们以娴熟的技艺剪出象征丰收的麦穗、寓意吉祥的传统纹样,每一刀都凝聚着对乡村生活的深厚情感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实践团成员则巧妙融入创新思维,设计出包含绿叶、地球、太阳能板等现代元素的图案,既呼应“低碳环保”主题,又以“振兴”“富强”等字样纹样,表达对九级村发展的美好期许。老少合作的剪纸作品内容丰富:既有传统纹样传递乡土情怀,又有现代符号映射绿色理念,二者交融中折射出九级村的蜕变——从传统农业村庄到生态宜居乡村,从单一产业结构到多元绿色经济,这正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真实写照。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老人剪纸。王绪军 摄
整个活动期间,“Min”能实践团始终以“环保”“双碳”“乡村振兴”为核心,将理念渗透于行动细节。除了使用再生红纸,活动全程采用节能音响设备、LED照明,减少资源消耗;成员们还通过剪纸作品向老人们讲解环保知识,强化“低碳生活”意识。在交流中,实践团结合九级村的实际情况,向老人们展示乡村振兴带来的切实变化:村里新建的太阳能路灯、垃圾分类站、生态农业园,以及不断优化的公共服务设施……这些实例让老人们切实感受到,绿色发展不仅是政策口号,更是改善生活的真实力量。此外,实践团成员还主动协助老年公寓整理庭院环境,用实际行动践行环保承诺。
在互动中,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代际合力。老人们的经验智慧是乡村文化的根基,青年人的创新活力则是推动变革的动力。一位90岁的老人感慨:“看着孩子们剪出的‘太阳能板’图案,觉得咱们村更有盼头了!”而成员们也从老人手中传承的剪纸技艺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双向的交流,让“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图景。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老人进行讨论。段守富 摄
此次慰问活动是“Min”能实践团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缩影。未来,团队将持续聚焦基层需求,将化学化工专业知识与社会服务结合:开发环保材料助力乡村产业升级,开展科普讲座普及低碳知识,参与生态项目设计等。通过实际行动,将“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转化为落地实践。正如团队负责人所言:“青年担当不应止于口号,而要在服务人民、推动发展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两天的时间虽短,但“Min”能实践团用行动证明了:青春与传统的对话、创新与绿色的融合,能为基层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当老人们的笑声与青年人的热情交织,当环保理念与传统技艺共舞,乡村振兴的画卷正以更生动的色彩徐徐展开。未来,这支充满活力的团队将继续以专业知识赋能基层,让青春力量在服务社会、守护生态的道路上持续闪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盈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