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茶产业作为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多重使命。为响应国家“三茶统筹”重要指示,落实《浙江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做强特色产业、传承历史经典的要求,2025年7月15日至18日,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探秘富文寻古茶”实践团在任恒泽、王玉春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深入淳安县富文乡,围绕古茶树资源保护与茶产业升级开展调研,旨在解码雪坑源百年古茶树的种质“芯片”价值,赋能当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而促进乡村振兴。
富文乡拥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这些茶树不仅是农业文化遗产,更是茶树种质的“芯片”,蕴藏着抗逆性强、风味独特的基因密码。如何挖掘古茶树的价值,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而带动农民增收、乡村繁荣,是实践团此行的核心课题。
深察茶情:问需于农,找准产业痛点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必须立足实际需求。实践团首日在富文乡茶叶技术员章中良安排下走访了富文乡清平茶源馆、千岛湖靖松茶叶有限公司及当地茶叶市场,与茶农、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在与茶叶个体户方金军等人的交流中,师生们深切感受到富文乡7000余亩茶园、2000多从业人员的历史积淀及“清平源”等品牌所获荣誉,也了解到产业面临特色品种不足、劳动力短缺、品牌影响力待提升等挑战,更坚定了立足专业、服务“三农”、贡献智慧的决心。
图1 茶叶个体户方金军向团队介绍富文乡茶产业现状
红色引领:青春力量注入乡村振兴
红色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次日,实践团全体成员专程参观了当地金萧支队历史馆。通过重温革命战争年代金萧支队在茶园镇建立联络点、开展地下工作、英勇战斗的光辉历史,团队成员深刻感悟了革命先辈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堂生动的红色教育课,极大地增强了团员青年学农知农、服务乡村、科技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纷纷表示,要传承红色基因,将革命精神转化为此次古茶树科学考察与产业调研中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发挥团员青年的生力军作用。
图2 团队参观金萧支队历史馆
跋山探秘:科学保护古茶资源,筑牢产业根基
古茶树是茶产业的“根”,保护古茶树就是保护乡村振兴的“基因库”。第三日,在当地队长熊寿熙带领下,团队深入雪坑源腹地,对古茶树群落展开系统性科学考察。师生们克服地形困难,精确记录目标古茶树GPS坐标,评估其生长特征及生态环境,成功采集一批重要古茶树信息,为建立资源档案、制定保护利用方案收集了宝贵的一手数据。
图3 实践团成员对古茶树进行精确测量与生态记录
取经临歧:联农带农,探索共富模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实践团最后一站赴临歧镇学习“共富”经验。最后一日,团队赴临歧镇学习。在淳北联合党委产业组胡婉莹带领下,考察了里口村林业共富标准地和中药材交易市场,深入了解“林药共生”模式及“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散户”经营机制。与镇党委副书记王莉的交流,深入了解了当地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举措。临歧镇在特色资源挖掘、产业融合、联农带农方面的成功实践,为富文乡古茶树保护性开发与价值提升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4 向淳安千岛湖野鸡岭山核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方才云咨询产业融合经验
青春力量,赓续千年茶脉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浙江农林大学实践团通过四天实践,团队系统发现并初步评估了雪坑源等地的珍贵古茶树资源,深刻认识到其在历史传承、生态维护及驱动茶产业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田野调研与红色教育厚植了师生“知农爱农为农”情怀。后续,依托浙江农林大学以2021年成立的全国首个聚焦“三茶统筹、农文交叉”的茶学与茶文化学院为创新载体,以及该校作为省级历史经典产业牵头单位的平台优势,运用专业科技知识系统制定古茶树科学保护方案、探索特色良种选育路径并规划多元价值转化模式。
实践团将形成详细报告与建议提交政府,持续跟进古茶树保护利用工作,力争将这片承载千年茶脉的“绿色瑰宝”,转化为驱动富文乡茶产业振兴、实现生态富民的引擎,为擦亮浙江历史经典产业金名片、推动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与科技力量。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进古茶树保护与开发工作,让这片千年茶脉真正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图5 团队与雪坑古茶树群的珍贵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昊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