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朱乾灼)近日,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青春寻访红色路,润疆筑梦新征程”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来到阿拉尔青松路阳光社区采访一位一生都在为边疆默默奉献的建设者——杨正荣。在南疆的这片热土上,80岁的杨正荣的故事,是一部跨越七十余载的边疆岁月史。从跟着军人父亲踏足这片戈壁,到如今满头银发仍活跃在社区志愿服务一线,她的人生轨迹,早已与南疆的发展紧紧交织在一起。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杨正荣老奶奶。 贾丝丝 供图
杨正荣五岁来到新疆,在1956年跟随父亲来到南疆地区支边。“当时生产生活条件十分简陋,住的是地窝子、土胚房,用水也很不方便,吃上一顿饱饭就会很开兴。那时候不懂什么是援疆,只记得父亲说,这里需要我们。”杨奶奶回忆道,父亲的戎装、戈壁的风沙、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温暖,在她心里埋下了“扎根”的种子。
歌声里的戍边路:一位文艺兵的的初心和使命
部队组建文艺宣传队,会唱民歌、能跳民族舞的她也穿上了军装。“那时候条件苦,我们背着乐器在戈壁滩上巡演,战士们在沙包上坐着,演出时的掌声热烈不断。”杨奶奶记得每次表演都会触动很多战士,但表演之后战士们都会以更昂扬的斗志去战胜戈壁的重重困难。
图为杨正荣奶奶为团队成员展示新疆民歌——送你一束沙枣花。 贾丝丝 供图
从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到充满民族风情的新疆民歌,每一首歌曲都唱出了战士们的心声,唤起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戍边豪情。同时学习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当地民族舞蹈,将欢快的节奏和灵动的舞姿融入表演中,也让战士们在艰苦的戍边生活中感受到艺术的美好。“艺术能给大家力量,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杨奶奶为此很骄傲。
讲台映初心:把知识种进戈壁
宣传队解散后,杨奶奶成为九团中学的一名教师,她的丈夫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两人携手把知识种进戈壁。
图为杨正荣奶奶为团队成员讲解九团中学师生合照。 贾丝丝 供图
“没有教室,孩子们都是在露天上课,很多时候都是用树枝在沙地上写字,黑板是刷了墨的木板,后来条件好了才有教室。”杨奶奶感慨道“孩子们大多是少数民族,我就边教知识边学他们的语言,慢慢成了‘孩子王’。”她教过的学生里,不少人后来也成了教师、医生,像她一样守护着祖国边疆。
戈壁拓新田:造田班长做先锋
后来杨奶奶响应“开垦万亩良田”的号召加入开荒队,担任“女子班”班长。每天天不亮就出发,抡起坎土曼,她和战友们一起向荒漠宣战。作为开垦造田的班长,她和男同志一样扛土袋、挖水渠,手掌磨出厚茧,晒得黝黑发亮。看着荒漠变成绿油油的麦田,戈壁滩长出红枣,她知道,这汗水浇灌的不只是庄稼,更是“扎根边疆”的誓言。
白发映夕阳:志愿服务里的“不老身影”
图为社区为杨正荣奶奶颁发的抗击疫情纪念卡。 贾丝丝 供图
退休后,她的脚步从未停下。时常帮助社区里的老邻居解决困难,调解邻里矛盾、照看留守儿童总能看到她的身影,杨奶奶说:“在这里住了这么久,我还能动,能帮就多帮点。”疫情来袭时,年过七旬的她主动请缨当志愿者。戴着口罩在小区门口值守,挨家挨户登记信息。“这里是我的家,我要好好守护它。”杨奶奶目光坚定
这不仅是她的承诺,更是一名边疆建设者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杨正荣奶奶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奉献与坚守,团队成员们被深深触动,她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像一幅画卷,展现着那个年代人们的坚韧与乐观。而她的笑容,始终温暖如初,仿佛所有的艰辛都被岁月酿成了甘甜。这份守望,不仅属于她个人,也属于所有为边疆发展付出过努力的人们。同时她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鼓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扎根边疆,勇毅前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达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