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巴瑟斯未来农业科技学院“‘乡’约古城,遇‘践’乡韵”—赴淄博实践服务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3 14:2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霍桐桐   阅读 993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为深入了解乡镇地区如何在传统文化方面实现创新改造,7月12日,青岛农业大学巴瑟斯未来农业科技学院“‘乡’约古城,遇‘践’乡韵”赴淄博实践服务团前往淄博各区,探寻传统文化的传承奥秘,致力于用青年之热血,把握文化之脉搏,用青春之力量,传承千年之乡韵。

“赏”千年文化:于史馆中了解千年古韵

在淄川区周村大街,实践团队学生观察到当地政府以敏锐的洞察力挖掘文化创新点,结合区域实际与市场需求,集中展示多元文化。其中,传统酿醋工艺衍生出的醋味冰激凌、百年丝绸技艺打造的各式现代旗袍等创新产品深受人们喜爱,其既保留了文化根脉,又赋予了传统元素新的市场活力。

随后,实践团队走访了张店区陶瓷琉璃博物馆。馆内历代陶瓷手工艺者的作品在现代灯光映照下熠熠生辉,展现了中国陶瓷琉璃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馆内还陈列外国手工艺品,中外文化在此相遇、对话,让文化互鉴的意义变得具体而深刻,彰显了文化交流的多元价值。

成员欣赏陶瓷制品 郑舒文 摄

“探”历史名人:于遗址中探寻名人事迹

在临淄区姜太公祠遗址,实践团队成员仿佛穿梭千年,与历史对话。面对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遗址,团队成员深切感悟到姜太公诸多治国理政理念的深远影响,实践团队通过记录、线上宣传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姜太公文化的传播与弘扬,让古老的治理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目光转向近代,实践团队来到博山区焦裕禄纪念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铿锵誓言在此回响,焦裕禄同志的事迹深深打动着每一位成员,在国家百废待兴的年代,焦裕禄同志以自身行动诠释了如何用实干奉献国家,纪念馆中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皆是中国精神与中国文化的生动写照,为当代人树立了精神标杆。

成员了解焦裕禄故事 赵兰逸 摄

“知”流传民俗:于乡镇中知晓民风民俗

踏步乡镇各处,知晓习俗文化,立足乡村实际,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实践服务团来到淄博淄川区董家村,据村支书介绍,在民俗文化与时代发展的碰撞融合下,村庄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改善,春节期间,村支书带头将元宵扮玩等传统习俗通过网络传播等方式推广出去,带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为村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为精准助力乡村发展,实践服务团组织村民填写调查表,详细了解文化振兴现存的发展难点,并与村干部深入探讨解决方案。结合中外合作办学语言特色,团队计划将村里的民风民俗以双语形式和各类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让董家村的特色文化被更广泛的大众知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村民填写调查表 郑舒文 摄

“促”古韵创新:于基地中推动创新发展

在淄博风采陶瓷制品有限公司制瓷基地,团队成员在厂长的介绍与带领下,系统地了解了瓷砖制作全流程,对每道工序的细节和技术重点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在基地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成员们亲身参与切割、烧制等制瓷关键环节,深切体会到了传统手艺传承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

随后,团队与厂长就瓷砖销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积极思考如何发挥大学生优势助力瓷砖销售。结合团队所在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特色,成员们提出可依托这一优势,探索瓷砖产品的海外市场与销路方向,不仅有望推动中外商品互通,更能在贸易往来中促进文化互鉴,让中华传统工艺的文脉在国际舞台上焕发独特韵味。

  成员学习瓷砖制作过程 赵兰逸 摄

此次社会实践从“赏”、“探”、“知”到“促”,多维度、深层次地探寻了淄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成员们以青春之姿,在实践中汲取养分、贡献力量,不仅为淄博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新思路、新方法,更在实践中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文化传承的壮丽画卷添上了属于他们的青春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霍桐桐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