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司法末梢守初心,筑法治根基显担当——公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3 13: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曲佳音   阅读 2.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化我校“思政+专业+实践”育人模式,引导青年学子在基层法治实践中锤炼本领、践行使命,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法学院团委的指导下,大学生法律协会联合阜新市司法局开展以“探司法神经末梢,筑法治中国根基”为主题的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涵盖启动仪式、七一党建专题调研、多地实地走访等环节,80余名师生以实际行动为法治中国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启动仪式明方向 法治使命薪火传

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博雅楼隆重举行。仪式以“基层法治工作者的坚守”为切入点,展播 2021 年度法治人物、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司法局副局长张彪的先进事迹——37年扎根基层,办理调解与法律援助案件3800余件,用“济弱扶贫、司法为民”的担当为团队树立了行动标杆。

公法学院副院长李凯伟老师出席仪式并致辞。她强调:“司法行政工作是法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本次实践既是对‘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践行,更是法学学子打通‘理论-实务’壁垒的关键一课。” 她勉励队员们以问题为导向,要聚焦《全国司法所工作规范》落地实效,要关注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基层司法所的工作实务,在调研中锤炼“求真务实”的法治精神。

仪式上,李凯伟老师向实践团队代表授旗,队旗象征着“法治使命”的传递,全体队员以热烈掌声回应这份责任,合影留念时,“探司法神经末梢,筑法治中国根基”的横幅与队员们坚定的眼神交相辉映,定格下青春与法治的约定。

七一党建融实践 调研深耕基层线

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实践团队将党建与调研深度融合,李院长在雄鹰广场为团员们详解党的生日渊源,回顾党在法治建设中的领导作用,特别强调“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鼓励大家“沉下身子、走进基层,把司法所的真实情况摸清楚、把群众的法治需求记在心”。

实践团队从学校雄鹰广场出发,兵分多路展开调研:院团委书记高宇带领代表队伍赴阜新市站前司法所,聚焦其作为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特殊职能——这里既是群众法治诉求转化为立法建议的“直通车”,也是破解司法所履职困局的“试验田”。队员们通过结构化访谈、问卷调研,详细记录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工作的成效与难点,与工作人员深入探讨“立法建议如何更贴民心”“基层执法如何更顺民意”。与此同时,其余8支队伍分赴阜新市8个区县司法所展开调研。

剩下的20余支小组在7月初也前往阜新市20多个司法所进行实地调研,在暑假期间,实践团队成员回到家乡生源地进行调研,覆盖15个省份的基层司法单位。调研中,队员们严格遵循“调研员统筹协调、调查员实地走访、研究员数据分析” 的分工体系,通过线上线下半结构化访谈深挖社区矫正管理、法治宣传覆盖等实务细节,累计回收问卷 1000余份,整理访谈记录 30 余万字,为后续分析基层司法所履职困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青春感悟践初心 法治担当向未来

“这次实践让我真正明白,法学生的课本不该只在教室,更在田间地头、在调解现场。”实践团队负责人周鑫行深有感触地说,“对我们而言,这是从纸上法条到实务操作的跨越,让我们懂得法治不是书上的条文,而是暖民心、解民忧的实践;对基层司法所来说,我们的调研或许能为破解制度困局提供青年视角,让立法建议更接地气、执法服务更贴民心。青春与法治同行,这就是我们实践的意义。”

从启动仪式的使命传承,到七一党建的精神淬炼,再到遍布各地的实地调研,公法学院学子正以青春之力探察司法末梢,用专业所长筑牢法治根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书写属于青年法律人的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曲佳音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7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