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苑奕菲、赵浩聪 ) 2025年7月15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气象映文脉·非遗绽乡光"社会实践团奔赴湘潭这片红色沃土,展开为期五天的文化传承实践。七名民航学子走进小学校园播撒气象科普的种子,深入竹埠村探访百年火龙舞的传承故事,扎根气象局感受数据守护民生的脉搏,于韶山红色圣地接受精神洗礼。在传统技艺与现代气象的碰撞中,团队以民航智慧探索非遗保护新路径,用坚实脚步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
图为实践团出征仪式
气象科普:童心筑梦气象课堂
在湖南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操场,三十多个彩色风向标在夏风中轻旋。7月16日,实践团将气象科普课堂搬进校园,带领孩子们用硬纸板、指南针制作简易风向标。“指针动了!是东南风!”三年级学生王梓轩的欢呼声中,科学梦想悄然生根。
图为孩子们完成风向标后欣喜若狂
当日下午,湘潭市气象局内,副台长向团队详解 24小时“正班-副班”机制:正班掌舵预报,副班紧盯灾情。他特别提及极端天气下预报员彻夜值守是常态。队员们感受到 “准确、及时、创新、奉献” 的气象精神——每一次预警,都在为乡村筑牢安全防线。
图为湘潭市气象局副台长为队员们耐心讲解
非遗传承:唤醒沉睡的巨龙
竹埠村非遗传习所内,陈列着百年历史的火龙道具。省级非遗传承人尹国军托起油纸捻子讲解核心工艺:“盐水浸泡增强韧性,明矾防潮,茶油助燃,确保风雨中燃烧70分钟。”在与尹国军及其弟子尹升的深度访谈中,他分享了更多传承故事与现状。木架上深浅交错的凹痕,记录着三十载教习的岁月。
图为队员们与师徒二人进行深度访谈
当18米长的火龙压上肩头,队员们在尹师傅指导下学习基本步法。三小时训练后,汗透衣衫的大学生终于让龙身呈现波浪起伏的韵律。掌心磨破的水泡与龙柄红漆交融,年轻的身体第一次读懂“人龙合一”的真谛。
图为队员们体验舞火龙
乡村调研:触摸文化的脉搏
7月18日,实践团队在竹埠村展开系统性入户深度访谈。我们聚焦火龙舞,倾听村民最鲜活的记忆、理解与情感。这绝非形式走访,而是深入非遗赖以生存的社区土壤,精准把握其文化内涵在民间的感知现状与传播痛点。获取的第一手真实声音与社群视角,是精准赋能非遗未来传播策略,让其真正‘活’在百姓心间的关键基石。
图为队员们在竹埠村走访调查
为了让火龙舞文化更生动可感,团队精心制作了火龙舞知识手册、气象科普折页和海报。在村委会的“火龙知识小讲堂”上,队员们利用这些视觉材料,清晰讲解72套火龙故事的丰富内涵。当83岁的李大爷看到海报,激动地说:“这些故事我小时候就听老人讲过,今天终于知道完整版了!” 现场反响热烈,多位村民明确表示,愿意积极参与村里今后的舞龙活动。 团队的努力,让非遗文化在乡亲们心中有了更清晰的轮廓。
图为杨尚霖为村民们讲解火龙舞
红色寻根:赓续精神的血脉
实践收官日,团队赴韶山接受精神洗礼。毛泽东故居前,木桶上深陷半寸的绳痕引发深思。队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主席挑水的磨痕与我们掌心的水泡,都是扎根大地的青春印章。”
图为队员们为主席献花
这场跨越气象科普、非遗传承与红色教育的实践,让学子们触摸到时代的立体脉动:气象局彻夜闪烁的屏幕,映照数据守护生命的重量;火龙舞油纸捻子的百年配方,诉说文化存续的艰辛与智慧;韶山木桶深陷的绳痕,丈量幸福生活的奋斗底色。
图为活动结束后队员们与工作人员大合照
当孩子们指尖追逐转动的风向标,当村民泪眼重读火龙故事,当青春手掌托起沉甸甸的龙柄——科技使命、文化根脉与红色基因在此刻完成交融。团队将持续深耕气象非遗融合,以《火龙舞民俗手册》为起点,搭建高校与传承人的长效桥梁,探索节气文化、航空气象与传统技艺的创新对话,让千年星火在青春接力中永恒燃烧。
图文编辑:苑奕菲 赵浩聪
图片来源:苑奕菲 汪子涵 万霖林 张贝祎
张雯瑞 赵浩聪 杨尚霖
一审:苑奕菲
二审:赵浩聪
三审:杨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浩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