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韵香心・稚水新章——“荷”力绘就乡村振兴三部曲

发布时间:2025-07-23 11:2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佳盛 闾海一 赵雨婷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刘佳盛 闾海一 赵雨婷)靛蓝染液在棉布上晕染出潋滟水波,儿童的手势舞与墙绘光影共舞,手机镜头化作灵动羽翼,带着网友 “云游” 蒲港民俗馆的时光长廊。7 月 14 日至 18 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 “荷韵香心・稚水新章” 实践团以 “荷” 为引,于如皋市长江镇奏响 “非遗传承 + 美育护苗 + 乡情调研” 三部曲,以数字艺术之笔,在乡土大地上勾勒出青春赋能乡村振兴的斑斓画卷。

图为实践团与爱心暑托班和墙绘进行合影 刘佳盛 赵雨婷 摄

荷韵薪传:非遗工坊里的匠心交响

在永建社区民俗工坊,“荷韵薪传” 非遗传承计划如夏花般绚烂绽放,实践团成员化身非遗助教,带领孩子们沉浸式体验蓝印花布制作全流程。蓝印生花以长江镇水脉为灵感源泉,孩子们在团队成员的悉心指导下,从刻版的精妙构思、刮浆的细腻手法,到浸染的神奇变幻,与 00 后大学生携手守护蓝白交织的艺术瑰宝,让 “水波荷花纹” 在棉布上悄然生长,将朵朵清荷定格于方寸之间。一块块素雅方巾、一只只实用布袋在指尖诞生,承载着传统工艺的温度。活动累计完成20余件荷花主题文创成品,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同时,团队运用专业设备全程拍摄4K高清工艺纪录片,并精心制作10条1分钟短视频,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展现非遗魅力,实现技艺的数字化保存与云端传播。

荷韵剪纸则将乡村振兴元素融入非遗剪纸艺术,精美的线条、细腻的镂空于指尖翩然绽放。实践队队长刘佳盛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入手,一边演示剪纸技巧,一边讲述这门起源于汉魏、盛行于明清的民间艺术如何成为“托物寄情”的文化密码。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亲手剪出荷花、生肖等图案,25 幅作品成为社区文化展上熠熠生辉的明珠。团队队长展示着孩子们创作的新时代剪纸作品,目光中满是热忱。这些浸润着“荷”文化基因的作品,不仅是学院 “非遗数字化保护” 课题的生动实践,更架起了一座跨越代际的桥梁,让非遗技艺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图为实践团演示剪纸技巧 姚思辰 摄

稚荷护苗:艺术织就的童心绮梦

依托学院丰富的美育资源,“稚荷护苗”爱心暑托班精心打造五维课程矩阵,通过心灵守护、艺术启智、红色润心等特色活动,面向村中6-12岁儿童开展的“荷趣童梦”美育课堂,为乡村儿童的暑期生活注入文化滋养与成长能量,点燃孩子们艺术热情的火种。

心灵守护课程中,情绪认知课化作一场奇妙的色彩之旅,孩子们通过“情绪粘土”游戏,用五彩斑斓的创意表达内心世界。9岁的邹谨谦在画作旁写下“蓝色是沉静的自我,红色是帮奶奶劳作时的喜悦”,稚嫩的文字不仅勾勒出情感图谱,更展现了课程在引导自我认知方面的独特成效。在艺术启智课程中则带领孩子们徜徉于美的殿堂,在“长安三万里”音乐课上,动态水墨动画如时空隧道,让孩子们沉浸于诗词的韵律与意境;而“缤纷假期”绘画课则让教室化作创意的沃土,孩子们以画笔为犁,在画纸上耕耘出童趣盎然的花草、屋舍,观察力与想象力在自由创作中悄然生长;安全知识竞赛通过小组协作、趣味问答,让急救与防灾知识深入人心。在红色润心课程中以互动体验厚植家国情怀,红色教育课则以生动的故事与珍贵的历史图片,将革命先辈的奋斗史诗娓娓道来,在孩子们心田播撒爱国种子,志愿者们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红色精神可感可触,激发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从情绪管理到艺术熏陶,从安全自护到红色传承,暑托班以多元课程编织起全面成长的守护网。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美育与德育融合,让更多乡村儿童在快乐学习中收获知识与温度。

图为实践团带领孩子们动手实践 刘佳盛 姚思辰 摄

荷香沁乡:三位一体行动链擘画的乡村新图景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实践团以“田野调查-文化传承-艺术赋能”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如绣花针般精准勾勒出乡村发展的清晰脉络。深耕田野,倾听民声筑根基,调研团队历时一周,走访两社区27户家庭,完成158份详实问卷。在与村民促膝长谈中,两组珍贵数据尤为醒目:76%的留守儿童对艺术课程满怀渴望,83 %村民希望强化乡村本土文化的宣传。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一手资料,不仅揭示了文化需求与产业发展的深层关联,更催生了“民俗馆直播计划”这一创新实践。老宅新生,文化直播促融合,在蒲港社区古韵新生的民俗馆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正在上演。镜头前,志愿者深情讲述着纺车吱呀中的岁月故事,木犁深耕里的农耕智慧,蒲草编织间的匠人精神。网友的热情互动还未停歇,直播间已切换为农产品专场。江蒲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在志愿者生动的讲解中焕发光彩,弹幕与订单齐飞,实现了文化价值与产业效益的双赢。这场“老物件+新农品”的接力直播,正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注脚。艺术铸魂,墙绘赋能展新颜,36小时的连续创作,5面墙体的华丽蜕变,凝聚着团队对乡村文化的深刻理解。4幅红色主题墙绘以恢弘笔触再现革命史诗,1幅荷韵蒲港图用水墨丹青勾勒乡愁记忆。这些跃然墙上的艺术语言,既为村庄披上文化新装,更构筑起凝聚民心的精神地标。当夕阳为墙绘镀上金边,往来村民驻足品评的画面,正是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最美见证。从田间地头的数据采集,到民俗馆里的古今对话,再到墙体上的艺术表达,实践团构建起完整的文化振兴闭环。这支青年团队用专业与热情证明:乡村振兴既要脚踏实地调研,更要创新思路破题,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绘就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图为实践团在蒲港社区的墙绘成果 刘佳盛 赵雨婷 摄

‘荷韵’是文化根脉的诗意栖居,‘稚水’既承载着如皋古韵,又寓意着对新生力量的呵护,这正是乡村振兴的智慧密码。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学子此次暑期实践,不仅是一次对非遗技艺的深度挖掘与活化创新,更是一次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发展的生动探索。这场艺术与乡土的青春之约,正续写着动人的新篇章。

供稿: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 “荷韵香心・稚水新章” 实践团

日期:2025 年 7 月 19 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佳盛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