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青年大学生团队用VR技术活化西大井工业遗存

发布时间:2025-07-22 18:2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梦琪 张祺 黄玉洁   阅读 85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植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2025年夏,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星火全景”创研团在指导教师刘照国、梁婷婷带领下,赴焦作市西大井1919文旅园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本次活动以“全景展示红色文化,数字赋能思政教育”为主题,团队依托全景摄影与数字技术,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助力思政教育创新,为后续全景作品创作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沉浸式活化红色精神

清晨,遗存内的氛围被一场情景剧点燃。演员们身着朴素的矿工服,脸上刻画着疲惫与坚毅。剧中革命组织者罗思危振臂高呼“工人要自己救自己”,铿锵有力的宣言穿越时空,回荡在园区内。青年学子们屏息凝神、全神贯注,积极参与互动,沉浸在1925年焦作煤矿工人秘密串联、寻求解放的历史氛围中。“那种绝境中不屈的信念,通过演员的眼神和肢体语言直击心灵,”团队负责人桑玉洁在观看后表示,“这种直击心灵的体验,坚定了我们让历史‘活’起来的决心。”

图为创研团成员观看情景剧表演的现场互动。姚梦轩供图

移步至焦作煤矿反帝大罢工纪念馆,锈迹斑斑的矿工工具、逼真还原的井下作业场景、泛黄的斗争文献,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波澜壮阔的“特别能战斗”历史。“1925年,三千余名焦作煤矿工人在这里高擎‘特别能战斗’的旗帜,用热血与勇气谱写了反抗压迫的英雄壮歌。”讲解员介绍道。团队成员连家瑶驻足在一处矿工劳作场景前感慨:“看到他们在如此危险环境下依然坚守信念,书本上抽象的‘红色精神’瞬间变得具体而有力。这就是指引前行的真实力量。”

图为创研团成员全神贯注聆听讲解员的介绍。张朝政供图

数字驱动:新技术联动工业遗存

体验是为了更好地记录和转化。在专业指导教师刘照国、梁婷婷的现场指导下,团队成员迅速投入工作。他们并非走马观花,而是带着明确的技术目标:捕捉历史空间的每一个细节,为后续的VR场景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特别能战斗’精神展馆核心采集点,在桑玉洁的分配下,团队成员两人一组,分工明确:有人操作专业全景相机,精准调整角度,确保从天花板到地板的完整空间结构被无死角覆盖;有人则专注于“热点图”细节——斑驳的标语墙、生动的矿工浮雕、记录罢工路线的沙盘模型,都是他们重点捕捉的对象。“垂直构图和光线控制是关键,这决定了虚拟空间的真实感和层次感。”在现场反复调整相机参数的张朝政解释道。

图为创研团成员操作专业相机拍摄记录工业遗存。连家瑶 供图

科技创新:全景科技助力矿业遗址焕新生

技术是手段,传承是目的。团队的工作不仅仅是将实体空间数字化,更在于如何通过青年人的理解和创新,赋予红色资源新的传播形态。

这一探索方向得到了西大井工业遗存文旅部门的关注,在实践期间,创研团还与西大井文旅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工作人员对团队利用新技术活化红色资源的尝试给予高度评价,不仅提供了宝贵的本地红色历史资料,更对团队的数字化实践表示了浓厚兴趣。“年轻人用新技术讲老故事,思路很新颖,”一位参与访谈的文旅部门管理人员表示,“期待最终的VR作品能成为我们活化利用工业遗存、吸引年轻一代了解历史的新载体。科技让尘封的历史焕发新的生机,这正是我们需要的。”

图为创研团成员在在西大井1919家风家训文化馆馆前合影留念。胡嘉蕊供图

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河南理工大学的青年学子以科技为犁,深耕西大井工业遗存。他们运用全景摄影、VR构建等前沿技术,将静态的矿冶遗址与红色资源活化为可交互、沉浸式的数字资产。这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与精神的淬炼,更是红色文化传播形态的创新探索。他们为焦作厚重的工业历史寻找“可触可感”的传承新范式,​凭借青春智慧与创新实践,​赋能工业遗存技术活化,​助力地方文旅焕发新生机。如今,西大井遗存斑驳的砖墙铁骨,正透过青年指尖与镜头,在数字空间完成蝶变,迎来崭新的时代生机。

撰文|黄梦琪 张祺 黄玉洁

图片|姚梦轩 胡嘉蕊 桑玉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梦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