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林恒宇 黄梓铃 袁黎 黄虞轩 胡延帅)2025年7月9日至11日,攀枝花学院“长路红途·星火共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陕西延安,深入延安市内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此次调研围绕“弘扬长征精神,奋进共富征程”主题,通过系统追溯长征精神与延安精神的历史脉络与现实意义,进一步引导团队成员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厚植人民情怀,勇担时代使命。
追寻历史足迹:从长征落脚点到民族希望的灯塔
延安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实现战略转折的重要起点。团队于7月9日上午走入延安革命纪念馆,系统了解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伟大实践,全面回顾党的政治、思想、组织建设历程。7月9日下午,在杨家岭中共七大会址内,那张写着“实事求是”的标语,激发了队员们深入思考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逻辑。团队成员林恒宇在小组讨论中说到:“长征精神突出的是理想信念与革命意志,而延安精神则体现了党的政治成熟与治理能力的跃升。二者之间的贯通,构成了我们党精神谱系的重要主干。”
▲图为团队成员于延安革命纪念馆学习延安精神。 祝千粟 供图
革命精神延续:从“信念坚定”到“自力更生”
7月10日全天,团队走入王家坪、枣园革命旧址,深入了解党中央如何在艰苦环境中完成党的政治路线、军事战略、思想理论等方面的系统建构。通过重温延安整风、党的七大等关键历史节点,队员对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和制度自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延安精神是对长征精神的继承与升华。长征锤炼了党在生死存亡中的斗争意志,延安则塑造了党在领导民族解放中所需的制度自信与人民立场。”延安精神的形成不是抽象的理想表达,而是理论与实践深度耦合的成果。”团队成员高晓蔚对延安精神的当今作用进行了系统表述:“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人民立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我们今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中的制度自觉具有重要启示。”
▲图为团队成员于枣庄朱德旧居聆听指导老师佘朝虎讲解。 祝千粟 供图
精神照进现实:在新时代共同富裕路上再出发
7月11日,团队在南泥湾实地探访了三五九旅旧址和大生产纪念馆,深入了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精神。延安时期的南泥湾实践,是“延安精神”最朴素也最具现实意义的写照。团队成员结合攀枝花学院所在地的三线建设历史与当前共富路径,以“红色精神+现代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将延安时期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延安经验为团队实践提供了精神参考和实践逻辑,也为攀枝花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三线工业遗产转化方面提供了现实参照。
▲图为团队成员于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进行参观。 祝千粟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于南泥湾党徽广场进行宣誓。 祝千粟 供图
实践中育人:精神教育走深走实
本次社会实践紧扣“铸魂育人”主线,坚持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实践全过程。团队成员普遍反映,通过沉浸式调研和系统化研学,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有了系统性理解。“红色精神谱系的逻辑主线,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指导教师老师王华分享道:“作为一所扎根西南、承载三线建设记忆的高校,攀枝花学院在育人中突出精神引领,引导青年将专业能力与家国情怀结合,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同。今天,我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的学习,更加丰富了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厚度,也扩大了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维度。”
▲图为指导老师王华为团队成员讲解延安精神。 林恒宇 供图
精神之火,照亮前行之路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攀枝花学院“长路红途·星火共富”团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延安精神与长征精神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学生应将革命精神内化为成长坐标,外化为时代担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征程上,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点燃信仰之炬,用实际行动续写新的“长征故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涵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