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为响应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洛阳理工学院智能建造与土木工程学院实践团奔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启"2025筑牢生态根基守护美丽黄河"暑期实践之旅,在参观调研与精神传承中书写青春篇章。
图为实践团合影
出发前,实践团成员全面学习黄河小浪底工程调水调沙原理、工程建设历程等相关知识。了解小浪底水利枢纽同时兼顾防洪、治沙、灌溉、发电等作用,解除了黄河下游的凌汛威胁,是中国治黄史上的里程碑工程。实践调研过程中,实践团秉持着深入探寻、细致观察的理念,将水利工程的认知与对生态保护的思考融入实践考察之中。调研结束后,一位成员说道:“如今真切明白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在生态治理与民生保障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此次调研活动有效加深了实践团成员对水利工程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提升了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为后续投身水利事业、践行生态保护理念筑牢了根基。
图为实践团发现的巨石
图为实践团观察小浪底大坝
在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水调沙现场,纵览水流奔涌,感受水利工程的磅礴气势。当闸门缓缓开启,裹挟着大量泥沙的黄河水如脱缰的野马,从排沙口奔腾而出,瞬间形成一道巨大的水幕。水流冲击而下,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在阳光的照射下,浑浊的水流呈现出独特的色泽,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感。实践团成员们站在安全区域,认真观察水流的态势。通过实地考察,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到:调水调沙工程通过科学调控水流,将库区淤积的泥沙输送入海,这一关键技术不仅有效减少了下游河道淤积,更显著改善了防洪条件。成员们深刻认识到,这项工程在维系黄河健康生命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真切体会到现代水利技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实践价值。
实践团成员考察黄河排沙现场
驻足浩然瀑布旁,聆听水流撞击山石的轰鸣,体悟自然造化的灵动。水流从高处如白练般倾泻而下,重重撞击在下方的山石之上,激起层层水雾,发出清脆的响声。放眼望去,这里碧波荡漾,澄澈的水面倒映着两岸错落的绿意;岸边绿树成荫,草木葱茏间偶有飞鸟栖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水清岸绿的景致,正是黄河生态治理成效的生动写照 —— 从昔日的泥沙淤积到如今的碧波常驻,从植被稀疏到绿意绵延,每一处变化都凝结着生态治理的不懈努力。成员们驻足其间,细细感受着这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更深切体会到:黄河的生态之变,不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这份实践让大家愈发坚定了以行动守护生态、用担当呵护母亲河的信念,也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在眼前的实景中愈发清晰可感。
图为实践团考察浩然瀑布
图为实践团考察月牙湖生态景观
漫步工程纪念广场,回溯建设者们的奋斗历程,沉浸式领略黄河流域人文与自然交融之美。广场上,一座座雕塑、一块块展板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者们往昔的奋斗故事。成员们认真研读工程建设时期的相关信息,深入了解建设者们在艰苦条件下攻克技术难关、日夜奋战的历程,知晓当时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所运用的技术和策略。 “团结、求实、创新、奉献”的精神与周边的黄河景观交相辉映,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和谐共生,更激励着大家以建设者为榜样,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水利事业发展。通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成员们在实践调研中不仅领略了黄河流域人文与自然交融之美,更从中学到了宝贵的专业经验和精神力量。
图为实践团调研工程纪念广场
午后,实践团开展采访活动。团队成员主动与游客交流,向他们介绍小浪底水库在黄河调水调沙、防洪减灾、农业灌溉和电力供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倾听他们的游览感受。游客难掩对小浪底排沙景观的震撼,感慨大自然与人类工程结合的神奇。
图为实践团采访游客调研
图为实践团采访游客调研
交流告一段落后,团队前往小浪底工程建设殉职者纪念碑。在庄严肃穆的氛围里,成员们认真了解烈士事迹,学习工程建设殉职者们无畏牺牲、奉献家国的精神,让红色信仰在心底扎根。此次纪念活动,以实际行动缅怀了先烈,更以深刻实践传承了红色精神,为成员们注入了奋勇向前的动力。
图为实践团在小浪底合影
此次"三下乡"活动中,成员们以脚步丈量黄河流域,用采访传递温度,借缅怀筑牢信仰。青年们正以躬身实践诠释新时代的使命担当,让志愿精神与红色基因在青春奋斗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邱铭棋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