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进乡村!“两弹一星”精神照亮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5-07-21 00: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剑   阅读 5.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谭欣雨 刘剑 黄帅 万梓妍)为宣扬“两弹一星”精神、厚植乡村少年儿童科技自信与爱国情怀,近日,湖南师范大学“奋楫者”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市里村、景福村、仗义村、盘石村等多村开展乡村支教。以在当地华中小学的支教为契机,多次开展“两弹一星”专题课程与特色活动,将“两弹一星”的历史与精神内涵融入面向乡村儿童的科普教育之中。

此次深入平江县余坪镇的专题支教活动,源于“奋楫者”实践团成功申报的2025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前期的考察中,成员们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平江县谈岑学区的少年儿童们对“两弹一星”这一重大科技成就及其承载的精神价值普遍认知有限。改变这一现状,与实践团期望以科技报国精神激活乡村教育、服务人才振兴的初衷不谋而合。实践团成员认识到,在乡村青少年中普及科学知识、厚植爱国情怀,是时代赋予青年学子的责任,也是“三下乡”实践价值的体现。因此,以“‘两弹一星’精神进课堂”为主题的系列科普支教活动被确立为实践团的支教核心之一。

实践团队长黄帅认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对奉献精神的认同是活动的关键目标。”因此,为确保复杂科学原理和崇高的科学家精神变得具体可感、易于接受,实践团成员在课程设计与活动安排进行了精心筹备——广泛阅读历史文献与影像资料,筛选符合学生年龄与认知的科普内容,反复研讨并优化课程设计与活动策划,力求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提升吸引力。课程采用“四环联动”的结构模式,涵盖了“两弹一星”基本概念的通俗化讲解、关键科学原理的直观演示、功勋科学家感人事迹的讲述,以及互动环节的设计。同时,授课内容接轨现代科技发展进程,通过描述生活化的场景来向学生介绍“人造太阳”“生活中的核辐射”等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实践团指导老师申峰铭指出:“此次科普支教的核心教学理念在于将宏大的‘两弹一星’精神进行具象化、生动化转化,在教学中实现科学精神启蒙与家国情怀培养并重。”因此,支教活动采用了“三轨并进,多元融合”的教学形式。精选的动画短片和视频片段,向学生们直观展示了原子弹、氢弹爆炸的瞬间以及人造卫星运行的场景。科学家事迹讲述环节通过纪录片等影像资料,重点呈现了如邓稼先隐姓埋名、郭永怀保护数据、钱学森克服阻力归国等代表性故事,阐释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内涵。此外,为丰富宣讲形式,成员们策划了简易模型制作、有奖知识问答等互动环节,有效扩大了课堂参与范围、深化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吸收。

从课上到课后,学生们始终对“两弹一星”及其蕴含的伟大精神饱含热情。部分学生表示,要学习科学家们克服困难、专注学习的态度,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实践团成员们同样在宣讲中深受启发。成员们将活动的筹备过程视为一次自身精神层面的深刻学习与提升,在备课和授课中积累了教学和实践经验。他们担得起责任、沉得下身心、经得住考验,致力于用知识启迪智慧,以精神力量培育梦想,在乡村讲台上传承科学报国理想,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两弹一星”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传承和发展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伟大精神,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破解发展难题的宝贵财富。从岳麓山脚到汨罗江畔,“奋楫者”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知使命、有情怀、敢担当,立志成为连接城乡教育理念与家国情话的桥梁,接力厚植具备理想、韧性和奋斗精神的乡村本土建设者的土壤,自觉奏响青春力量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精神传承的主旋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