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行动|智能灌溉赋能现代农业——佛山大学“复苏之风”实践团深入洪阳,以数字技术升级农业节水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07-16 14: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沈冰   阅读 4.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沈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时代浪潮中,佛山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复苏之风”实践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普宁市洪阳镇团委副书记张海斌的带领下,于2025年7月11日深入洪阳镇鹏兴花木场,开展科技助农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标志着该校师生自主研发的“智能土壤墒情监测与精准灌溉控制系统”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实地转化,更成为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精准对接的生动范例,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创新动能。

  创新技术落地,智慧农业焕新机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强调以科技支撑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传统灌溉方式往往存在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不均匀等问题,不仅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低下,还容易引发土壤板结、盐碱化等一系列土壤问题,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在这一背景下,“复苏之风”实践团自主研发的基于湿度检测与控制逻辑的土壤湿度控制器应运而生。它区别于市面上的通用产品,创新性地将湿度传感技术与自动控制逻辑融合,通过高精度土壤湿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精准地监测土壤墒情,通过核心控制器则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精准控制电磁阀的启闭,从而实现全自动科学灌溉。它可以根据土壤湿度的变化实现精确灌溉,精准节水,比粗放浇水节水30%以上,适合花木场混种场景。在实际应用中发现,通过精确灌溉花木存活率提高了15% - 20%,品相更受市场欢迎,为花木种植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团队科研成果的落地,是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积极响应,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案。

图为 鹏兴花木场 

图为 接入盆栽进行测试

实践团倾力指导,农户反馈助力迭代

 在田地间,实践团成员们向当地农户详细讲解了设备原理并耐心演示操作流程,展现了扎实的实践素养。通过在花木场田地的盆栽进行安装、试验与测试,验证了土壤湿度控制设备操作的便捷性与节水保墒效果,获得了在场农户们的高度认可。值得一提的是,农户基于实际生产经验,提出了优化建议,希望根据农田微地形地貌和种植区块差异,合理增加传感节点部署密度,构建更精细的空间墒情分布图,以进一步提升系统控制的均匀性和精准度。农户们的反馈,为团队的后续技术迭代提供了明确方向,体现了团队“需求驱动创新”的核心理念。团队讲到表示,“科技创新必须扎根大地。我们设计这套系统的初衷,就是希望所学知识能切实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让技术真正惠及农民、服务乡村。”

图为 实践团成员与农户进行交流和演示

 高校智力赋能,服务国家战略担当

这场融合了专业智慧与乡土需求的科技助农实践活动,是“复苏之风”实践团队员们走出课堂、将论文写在乡土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它不仅为洪阳镇的花木种植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在乡村振兴一线架起了智慧农业落地的桥梁。国家“百千万工程”旨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复苏之风”实践团结合洪阳镇的发展需求与团队成员自身专业优势,通过深入一线基层,精准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将高校智力资源与技术引入“百千万工程”主战场。为当地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创新动能,深刻诠释了大学生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用科技之光点亮田野,用青春之行温暖乡土。”“复苏之风”实践团的成员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誓言。他们用青春和智慧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像“复苏之风”实践团这样的青年团队,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让科技的种子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图为“复苏之风”实践团成员在鹏兴花木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沈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