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童行”压轴课:重师美院学子龙兴小学呈现创意书法双轨教学

发布时间:2025-07-15 23:1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怡、陈家璇、王梦梦   阅读 9.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黄怡、陈家璇、王梦梦2025712日,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墨韵童行支教团(以下简称“支教团”)在龙兴小学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最后一日教学活动。团队成员分工协作,通过系统性书法教学与课堂创意实践,为不同年级学生带来文化课堂,助力乡村美育发展。

分层教学夯实基础,笔锋流转承传统

支教团针对不同学段设计阶梯化课程。在二年级(1)班,小老师以“卧钩”、“竖折折钩”等基础笔画为切入点,通过动画视频演示笔画结构,辅以彩色粉笔黑板示范。孩子们专注练习“心”“马”“云”等例字,教师穿梭课桌间逐一指导握笔姿势与顿笔力度。课堂聚焦励志短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书写,教师将“难”“事”等复杂字拆分讲解,学生最终将作品誊写至书签珍藏。四年级课堂则从“书写姓名”启程,小老师引用书法家启功名言“练字当从写名始”,引导学生掌握姓名中的结构布局,进而完成古诗《梅花》书法作品,强调“下笔无悔”的创作态度。

图 1老师讲解书写难点。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创意载体活化文化,多元互动激兴趣

为深化传统文化体验,支教团创新设计生活化书写场景。学生于素面团扇上题写《山村咏怀》,将诗词韵律与扇面章法结合;在“名言书签”环节书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会格言警句的笔墨意蕴。课堂穿插文化故事讲述:王羲之“墨池”苦练、“入木三分”成语渊源等,生动揭示书法背后的精神传承。劳逸结合的“逛三园”、“369报数”等游戏,以及合唱《月亮翻过小山坡》,更让课堂洋溢欢声笑语。

图 2同学展示手工。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成果激励见证成长,双向奔赴暖人心

教学成果通过多维度展示体现升华。各班级举办书法作品评比,吴雨桐等学生分别获特等奖及一二等奖;全体学生获颁“书法之星”奖状及文具奖品。结课仪式上,有孩子将亲手折叠的爱心、花朵彩纸赠予老师,写满“感谢老师教会我耐心”等真挚寄语。支教团亦回赠笔记本、小风扇等纪念品,在师生合影留念中定格温情瞬间。

图 3颁奖典礼。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图 4同学们送的亲手做的小礼物。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五天时光,孩子们从握笔不稳到能在团扇上题诗,从懵懂于书法典故到将“世上无难事”的笔意刻进心里。正如龙兴小学师生在感谢信中所写:“你们用专业的书法知识和精湛的作品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更用耐心点燃了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与自信。”那些课间游戏的欢笑、课后谈心的温暖,连同信中提及的“点滴细节带来的亲切”,让这场美育之旅超越了技法传授。孩子们攥紧的不仅是题诗的书签,更是对“汉字之美、文化之韵”的向往——当稚嫩笔迹写下“感谢老师教会我耐心”,当感谢信里“慢慢写的字很好”的朴素感悟与课堂上的笔墨实践相映,双向奔赴的温情已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悄然扎根。未来,墨韵童行支教团将继续秉持“以墨传情,以字育人”理念,让更多乡村孩子在提按转折间触摸文化根脉,为乡村振兴绘就更动人的青春注脚。(通讯员 黄怡、陈家璇、王梦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1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