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王嘉琦、白莹娜)为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探索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赋能新路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青春逐梦柞水·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4日赴陕西省柞水县开展专题调研与文化交流活动。实践团通过座谈交流、实地探访等形式,了解柞水县产业发展现状,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以青年视角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活力。
当日上午,实践团一行抵达柞水县文化和旅游局,与当地部门展开座谈。座谈会上,柞水县文旅局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县域产业发展情况。近年来,柞水县依托秦岭生态资源优势,以“文旅强县”为目标,重点发展康养旅游、绿色农业和数字经济,形成了“生态+文旅+科技”的融合发展模式。
图为实践团与文旅局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会
实践团成员围绕智能技术应用、产业痛点等问题展开提问。例如,柞水县文旅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发展瓶颈,面临旅游业淡旺季两极分化极其严重,夜间经济偏低,专业人才紧缺,尤其缺乏高层次营销策划、智慧旅游管理及康养旅游复合型人才等问题。此外,柞水文旅产业在全域、全季、全员发展三方面依旧有极高的挑战。
此次座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乡村振兴实践的理解,也为校地合作搭建了桥梁。实践团成员表示,过去只在课本上学习‘技术赋能’,这次直面真实需求,才感受到科技创新必须扎根实际、服务民生。
下午,实践团首先来到柞水县博物馆,与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会。座谈会上,工作人员重点介绍了商洛市目前现存的文物,包括各类墓群等。他们结合博物馆的馆藏资源,详细阐述了这些文物和墓群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等,让实践团成员对商洛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图为柞水县博物馆向实践团介绍柞水县文物现状
随后,实践团前往文化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陕西省级及商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集中展示了柞水渔鼓、柞水十三花、杏坪皮纸等多项非遗项目。工作人员逐一讲解了每个项目的起源、发展历程、独特技艺以及传承现状,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地方特色与人文精神。
图为文化馆工作人员向实践团介绍商洛市非遗
在参观过程中,工作人员还特意为实践团展示了一段柞水渔鼓表演。表演者凭借精湛的技艺,用独特的唱腔和富有节奏感的鼓点,将柞水渔鼓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实践团成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了这一非遗项目的鲜活生命力。
图为文化馆工作人员展示柞水渔鼓
参观过程中,团队带队教师引导实践团成员们思考,“从秦岭古道的智慧选址到现代数字技术,人与自然的对话从未停止。如何让科技成为文化传承的助推器而非替代者,是青年这一代的使命。”
为期一天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团不仅完成了调研任务,更在乡土与科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收获成长。在当晚的总结会上,团队成员纷纷分享感悟。“技术赋能需接地气,智慧农业不能简单复制城市方案,需结合山区地形特点等设计定制化方案。”实践团带队教师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单向输出,而是青年与土地的深度对话。同学们既要运用算法优化产业问题,也要从乡土智慧中汲取灵感,这才是完整的创新闭环。”
图为实践团与柞水县文旅局工作人员合照
从机房代码到山水田野,从史书典籍到数字云端,西安建大华清学院学子以科技为笔、以文化为墨,在柞水书写着青春答卷。这场实践不仅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响应,更是一次关于文化自信与青年担当的深刻教育。正如实践团成员在日志中写道:“当青年用算法解析秦岭的褶皱,用数据丈量古道的沧桑,方知科技真正的价值,是让历史与未来共生,让青春与土地共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嘉琦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