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五十载,老兵支书传薪火

发布时间:2025-07-15 10:5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永希 王毅 魏蓓琳   阅读 80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4周年之际,攀枝花学院文学院“石榴籽·古德情”社会实践团师生深入攀枝花市格萨拉乡古德村,专程走访慰问了拥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伍军人熊永发。此行旨在聆听前辈奋斗故事,感悟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党组织向熊永发颁发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枚沉甸甸的勋章成为当天访谈的焦点。

下午4时许,实践团成员抵达熊永发家中。老人精神矍铄,胸前佩戴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围坐下来的青年学子们,带着敬意与好奇,开始了采访。

▲图为熊永发为实践成员讲述奋斗故事。李欣然 供图

“我是1973年入伍的,在陕西当步兵。”熊永发回忆道。当被问及军营生活最深刻的记忆时,他语气坚定:“当兵就要当能打仗的兵。训练很苦,但练的是真本事,保家卫国不能含糊。记得有一年冬天,部队在秦岭深处组织实战化拉练。我们背着几十斤的装备急行军,要按时抢占一个预设阵地。当时天寒地冻,山路又滑,不少同志脚底都磨出了血泡。快到目标山头时,我的小腿突然抽筋,疼得直冒冷汗。但一想到任务,想到‘能打仗’这几个字,我就咬着牙,拄着枪当拐棍,硬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队伍冲上了山头,没掉队,更没耽误任务。”,艰苦的训练磨砺了他的意志,也坚定了他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1975年,我在部队入党了。”提及入党时刻,老人的眼神依然明亮,“那时就一个想法,这辈子交给党,党指哪打哪,不讲二话。”

1977年,熊永发退伍返乡。他被推选为古德村党支部书记。“部队教会我服从命令、服务人民,回到村里,就要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想法。实践团成员问起担任村支书时最大的困难,熊永发坦言:“那时候村里是真穷,路不通,电也没有,出趟门都难。”他带领村民开始了改变山村面貌的艰苦努力。“修路是最难的。没有机械,全靠肩挑背扛,一锄头一镐头地干。”熊永发描述着当年的场景,“大家伙儿心齐,知道这是为了子孙后代。路一寸寸往山外延伸,希望也就一点点近了。”另一位实践团成员追问通电的过程,老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通电那天晚上,全村都亮堂堂的,娃娃们高兴得又叫又跳。为了这一刻,跑多少趟、说多少话都值得。”

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记录着老人的讲述。当熊永发讲到带领村民开山凿石的细节时,几位同学低头在笔记本上快速书写;听到村里通电时的喜悦场景,大家脸上也浮现出笑容。一位成员小心翼翼地捧起那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感受其分量。熊永发看着围坐的青年学子,语重心长地说:“这枚纪念章,是组织给的肯定,更是老百姓的认可。你们是大学生,有知识,将来不管做什么,心里要永远装着‘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永远跟党走。”

▲图为熊永发佩戴党授予的“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李欣然 供图

访谈持续了近两个小时。临别前,实践团成员再次注目老人胸前的纪念章。这枚纪念章,无声地诉说着一位老兵从军营到山村、跨越半个世纪的忠诚与奉献。它承载着山中的青春汗水,铭记着金沙江畔的奋斗足迹。

在返程中,实践团成员们交流着感受。实践团成员潘城冰说:“熊爷爷的故事太震撼了!以前在课堂上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觉得有点宏大。但今天,在熊爷爷面前,听着他讲当兵、入党、当村支书的点点滴滴,这些词一下子就有了血肉。原来,真正的牢记使命不是光喊口号,而是像熊爷爷这样,在一个地方扎下根,默默地为乡亲们解决困难、带来希望。这让大家对书本上的理论有了更鲜活、更具体的认识。”这次特殊的“七一”走访,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堂深刻的党性教育课,激励着青年学子们思考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魏蓓琳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