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职业大学“海丝遗韵·贝影流光”实践队深入泉州泉港调研螺钿技艺

发布时间:2025-07-14 18:1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锦芬   阅读 2.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非遗魅力、传承传统文化,7月初,黎明职业大学“海丝遗韵·贝影流光”实践队赴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螺钿制作技艺”保护单位泉州红运当头生活艺术馆开展调研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现场学习、观摩体验、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探寻螺钿技艺的历史脉络与传承路径,为推动非遗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队师生与庄细强大师合影。

时光里的技艺溯源

抵达泉港后,实践队受到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螺钿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庄细强大师的热情接待。在庄细强大师的带领下,队员们首先学习了螺钿技艺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通过庄大师的细致讲解,队员们了解到,螺钿技艺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兴于唐,盛于元明清三朝。泉港是福建省现有为数不多的螺钿技艺传承和生产基地。那些镶嵌于器物之上的贝壳光华,不仅凝结着 “贝壳自然之美、雕塑技法之美、国画格调之美” 的三重意境,更因泉港特有的师徒相授传统,将闽南大地的自然意趣、生活温情与物种灵韵,尽数镌刻于方寸之间。

图为实践队学习螺钿传承历史。

贝壳里的匠心密码

在技艺学习环节,实践队重点了解了螺钿制作的材料选用与工艺流程。一件螺钿作品需要经过十四道复杂工艺,包括画图、修磨贝壳、开花、粘花、拉花、磨花、摆花、画花、锣机、下胶、打磨、雕根、上漆、铲贝等,最终将五彩斑斓的厚实贝壳制成薄而绚丽的镶嵌装饰。庄细强大师向队员们展示了鲍鱼壳、黑蝶贝、虹口螺等多种贝壳原料,详细讲解不同贝壳的质地、光泽及适用场景。通过实物观察与对比,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中“顺应自然、因材施艺”的智慧。

图为实践队学习螺钿工艺流程。图为庄细强大师为实践队介绍螺钿工艺流程。图为庄细强大师为实践队员介绍贝壳种类。

作品中的传承之道

走进艺术馆核心展区,《五弦琵琶》《螺钿阮咸》等代表性作品令队员们驻足惊叹。据介绍,《五弦琵琶》以唐代传世文物为原型复刻,琴身镶嵌的螺钿花纹细密繁复,在灯光下呈现出五彩流光的效果,完美还原了古乐器的典雅神韵;《螺钿阮咸》琴身背板上用螺钿镶嵌制作了一对飞翔的鹦鹉,鹦鹉口中衔着缀满宝石的绶带,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庄细强大师强调:“非遗传承不是简单复刻,而是要在守正基础上创新,让传统技艺与当代审美对话。”队员们通过近距离观摩,直观感受到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魅力,对“活态传承”的内涵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图为实践队观赏螺钿作品《五弦琵琶》。图为实践队观赏作品《螺钿阮咸》。
图为实践队员拍摄《五弦琵琶》。

指尖里的实践感悟

为近距离感知技艺精髓,实践队还深入艺术馆工坊,沉浸式观摩体验螺钿工艺的全套制作流程。在庄细强大师及工匠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了贝壳打磨、简单纹样镶嵌等基础环节,深刻体会到每道工序的精细要求。实践队长陈彦晴表示:“亲手操作后才明白,一件精美螺钿作品的诞生,不仅需要高超技艺,更需要超乎常人的耐心与坚守。”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学习螺钿工艺流程。图为实践队员体验螺钿工艺拉花。

创新里的市场突破

实践队师生在与庄细强大师座谈交流时,深入探讨了螺钿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庄细强大师认为,螺钿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突破本地局限,转向国际化、全国化、年轻化市场。近年来,他将作品融入生活,提升实用价值,创作的发簪、托盘、镇尺、首饰盒等生活化产品广受消费者青睐;也积极借助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让非遗“触网”,通过直播推动批量订单,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拓宽销路。

图为实践队与庄细强大师座谈交流。

此次泉港之行,实践队不仅系统梳理了螺钿技艺的历史脉络、工艺流程及传承现状,更在与匠人的对话中,读懂了“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生活中的文化基因”。实践队指导老师潘凤表示,“海丝遗韵·贝影流光”实践活动是当代大学生服务文化传承的具体实践,学校将持续引导更多青年学生走进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高校智慧与青年力量。(通讯员 陈锦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锦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