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闽山畲韵·百年同心”实践队赴罗源竹里村探寻畲族文化根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5-07-14 17: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杜泽宇 张子沨   阅读 1.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出征出发

为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躬身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寻福建本土民族文化瑰宝,2025年7月8日,福建农林大学易班发展中心精心组织“闽山畲韵·百年同心”民族团结实践队,赴福州市罗源县松山镇竹里畲族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师生深入畲乡腹地,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与深度调研,感悟民族团结伟力,以实际行动传承民族基因,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之路。

在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的竹里村,实践队首站探访了谷仓画院。这座由旧粮仓蜕变而成的艺术空间,是青年艺术家扎根乡土、活化传统的生动典范。师生们欣喜地看到,画院将畲族文化基因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漆技艺进行创造性融合。斑驳的木梁诉说着农耕记忆,而一件件精美的漆艺作品,则巧妙融入畲族图腾与山居风物,演绎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华彩新生。队员们现场观摩并采访了参与漆器制作的村民,见证了他们用砂纸细细打磨胚胎,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光泽的过程。指尖触摸温润的漆器胎体,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青年人才以文化创意激活沉睡资源的巨大潜力,见证了“匠心”与“乡愁”如何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在谷仓画院学习畲族漆艺

随后,实践队走进畲风堂,一股清新自然的芬芳扑面而来,这正是当地特色畲药手工皂散发的独特气息。师生们了解到,这些手工皂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畲医药资源,结合畲族世代相传的独特技艺精制而成,不仅凝聚着畲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对健康品质的追求,更是畲族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活态传承。队员们认识到,小小一块畲皂,已发展成为根植民族文化、带动村民增收的绿色产业,为竹里村探索特色发展路径、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图为实践成员在畲风堂了解畲药手工皂产业

当日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是畲族红色记忆馆。这座由畲族老宅改建的纪念馆,无声诉说着峥嵘岁月。馆内珍藏的历史照片与文献档案,生动再现了畲汉同胞并肩作战、血浓于水的革命史诗。这份流淌在血脉中的忠勇精神,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成为畲族文化最鲜亮的底色,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生动、最深刻的诠释。

图为实践成员在红色记忆馆聆听革命故事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度挖掘闽地畲族文化资源,搭建校地交流与青年实践平台,为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队员们心中烙下了深刻的畲族文化印记,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也更加明晰了新时代青年肩负的文化传承使命。大家纷纷表示,将把实践感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未来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和新媒体力量,为守护、传承和发扬包括畲族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泽宇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