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把剑的花纹会发光”——青年大学生探访龙泉剑铺,在千年锻打声中听见匠心跳动

发布时间:2025-07-14 17:01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573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让千年剑火照亮青春眼眸!”当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探剑脉,承匠心”实践服务团的成员们握住烧红的铁块,抡起沉甸甸的铁锤时,这个夏天,龙泉山脚下的火光与两千五百年前的欧冶子铸剑台,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看展、锻打、访大师,亲手触摸钢铁的温度,用心聆听剑刃的低语……这个七月,这支年轻的实践队走进丽水龙泉,在博物馆的流光剑影里读懂历史,在铁匠铺的叮当声中体悟传承,度过了一段与“剑”同行的特别时光。

和他们一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带着好奇与热忱走出校园,在实践中探寻传统文化的根脉。他们用脚步丈量文明的长度,用眼睛发现技艺的精妙,用双手感受匠心的重量,让古老的智慧在青春的注视下焕发新的光彩。

每一次叩访都在拉近传统与当下的距离,每一次体验都在为文化传承积蓄力量。当万千青年都开始回望历史、守护技艺,那些沉睡的文明瑰宝,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剑光里的千年史,博物馆中见匠心

实践团的龙泉之行从宝剑博物馆开始。推开展厅大门,仿佛闯入了时光的长廊——商周青铜剑泛着青绿的锈色,却依然能看出锻造时的朴拙力道;汉环首刀的刀身虽已斑驳,那弯弧里藏着的雄健之气仍扑面而来;唐代剑器的纹饰繁复华美,流转的光泽中尽是盛唐气象。

“原来一把剑能讲这么多故事!”队员小叶盯着展柜里的剑脊纹路,忍不住惊叹。通过多媒体影像,他们看到了欧冶子在秦溪山麓掘井铸剑的传说,看到了龙泉宝剑如何从战国的战场利器,变成明清的文人雅玩,又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文化使者走向世界。

在“锻淬磨刻”技艺展示区,一段老师傅捶打剑坯的影像循环播放。“每个步骤都环环相扣,容不得半点马虎。但要说最考验匠人,非锻打莫属。”讲解员的话让队员们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简单的敲打,藏着古人对材料与力学的极致理解。

走出博物馆时,夕阳正斜照在馆前的“龙渊”石碑上。队长小陈在笔记本上写下:“剑不只是武器,是历史刻在钢铁上的密码。”

铁匠铺里的传承课,一锤一火见真章

第二天清晨,实践团来到陶溪川锻造工坊。刚进门,热浪混着铁屑的气息就涌了过来。江龙大师的徒弟正在烧铁块,通红的钢坯在炭火中翻滚,像一块会发光的琥珀。

“来,试试?”师傅递过一把小铁锤。队员小可握住锤柄,可技术明显不是很熟练,她抡了三锤,不是打偏就是力道太轻。“手腕要稳,眼睛盯着铁砧中心!”师傅在一旁指点,“没关系,”师傅笑着说,“确实不容易,当年我学锻打,一天至少8个小时都是在打铁,到了晚饭时间连碗筷也握不住。”

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探剑脉,承匠心”实践服务团成员体验非遗宝剑制作锻打流程

体检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与江龙大师交谈。这位非遗传承人说起剑来眼睛发亮:“一开始学手艺是为了糊口,后来才发现,每把剑都有自己的脾气,你得懂它,它才会服你。”当被问及行业困境,他叹了口气:“缺年轻人啊,尤其是会设计的年轻人。”他指着墙上的茶刀样品,“你看,把剑的技艺用到这些小东西上,不也是传承吗?”

那天傍晚,队员们的手掌都酸得握不住筷子,但每个人的笔记本上都多了一行字:“原来‘工匠精神’,就是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

剑铺里的新与旧,大师口中的传承道

在刘春长剑铺,队员们被墙上的一句话吸引:“十年磨一剑,一剑传千年。”队员们回忆起当初在体验宝剑制作的过程中,锉刀摩擦钢面的声音沙沙作响,像春蚕在啃食桑叶。

“锻打、淬火、打磨,哪步最难?”有人忍不住问。刘大师放下砂纸,指了指火炉:“其实做一把剑出来,他每一个步骤都很重要的,包括他的韧性硬度,要靠淬火,它的每个步骤都很重要。”

二楼的陈列室更让人惊叹:木鞘剑质朴如山野村夫,玛瑙镶嵌的剑鞘华丽似王侯将相,最绝的是一把银鞘剑,上面錾刻的花纹细如发丝,有一些甚至要对着强光才能看清纹路。“这些都是一锤一凿敲出来的。”刘大师说,“材料要最好的,手艺要最细的,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

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探剑脉,承匠心”实践服务团成员拍摄的刘春长大师作品的照片

而在百年老字号沈广隆剑铺,第五代传人沈州先生拿出了镇店之宝“乾坤剑”。剑尾的葫芦造型暗藏巧思,里面刻着的“和”字,竟藏着山水纹路。“这是给胡主席设计的,葫芦谐音‘胡’,这在中国麻将文化里又是一个谐音的胡。和字里还设计了山和水,葫芦里面能装山和水,意在胡主席,执掌乾坤,胸怀祖国,胸怀人民。”沈先生轻抚剑鞘,“铸剑不只是打铁,是铸心啊。”

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探剑脉,承匠心”实践服务团拍摄照片时采访沈新培大师(浙江财经大学供图)

离开龙泉那天,队员们的行李里多了些特别的“纪念品”——磨出薄茧的手掌,沾着铁屑的衣角,还有一本写满感悟的笔记本。车窗外,龙泉山的轮廓渐渐远去,但那些火光、锤声和大师的话语,却像烙印一样刻在了心里。

“原来传承不是守着老物件不变,是让老手艺能跟上时代的脚步。”队员小王望着窗外说。或许,这就是这个夏天,龙泉宝剑给这群年轻人最好的答案。(通讯员:蓝许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