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刘颖 朱静瑜)在第36个国际禁毒日及民族英雄林则徐诞辰240周年之际,2025年7月11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临床医学院暑期实践队联合福建农林大学“普公行”法律援助中心,走进福州市鼓楼区洪山司法所,共同开展了主题为“承林公志,助力新生路”的矫正人群禁毒赋能活动。活动融合医学与法学专业力量,通过知识科普、技能培训、义诊服务及深度会谈,为辖区内的社会矫正人员及社区居民送上了一场禁毒“及时雨”,助力他们远离毒品侵害,顺利回归社会。
图为两校师生与司法所工作人员合影
本次活动由鼓楼区洪山司法所牵头组织,旨在传承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不朽精神,直面当下新型毒品层出不穷的严峻挑战,特别是针对正处于人生重塑关键期的社会矫正人群,提供精准的禁毒赋能支持。
一、识毒防毒,明法守界
在禁毒知识普及环节,福建农林大学“普公行”法律援助中心的同学们担纲禁毒法律知识科普重任。他们系统梳理了《刑法》《禁毒法》《戒毒条例》等核心法律法规,聚焦与矫正人员和社区居民息息相关的法律条款,清晰阐释了非法持有、吸食毒品的法律后果(行政拘留、强制戒毒等),以及走私、贩卖毒品等重罪的严厉刑罚。同时,明确了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关于禁毒的特别义务与权利,并详细告知了举报涉毒违法犯罪行为的途径和寻求法律援助的方式,为参与者划清了行为的法律红线。
图为福建农林大学学生讲解新型毒品及相关法律知识
二、医者仁心:科学认知药物与守护生命
医学视角的介入成为活动一大亮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临床医学院暑期实践队的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他们首先从易成瘾药物切入,介绍了医疗中常用但需严格管控的鸦片类、镇静类药物,科学解析了药物成瘾的生理心理机制及其带来的个人、家庭、社会多重危害,并着重强调了遵医嘱用药、警惕药物滥用风险的重要性。在戒毒方法部分,队员们介绍了包括药物替代疗法和心理行为疗法在内的科学戒毒路径,为有需要的人群点燃了希望之光。尤为实用的是毒品中毒急救知识讲解,队员们详细说明了不同毒品中毒的典型症状(如呼吸困难、抽搐、昏迷)及关键的现场急救原则。
图为福建医大学生讲解药物成机理
三、CPR模拟实战,守护生命安全
紧接着,一场生动实用的CPR(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将活动推向高潮。医科大的队员们不仅清晰讲解了心脏骤停的识别要点和CPR的操作流程及重要性,更利用模拟人进行了规范的全过程演示。在随后的分组实操环节,实践队员们“手把手”指导参与者进行练习,及时纠正动作,确保大家初步掌握了这项关键时刻能挽救生命的急救技能。
图为医学生在模拟人上演示CPR
四、健康义诊与法律咨询零距离
活动还设置了便民服务区。福建医科大学的队员们为到场的社会矫正人员及社区居民提供了免费的义诊服务,包括血压、血糖检测、心肺听诊、视力检查等基础项目,并提供常见疾病的初步诊断、健康咨询(尤其是慢性病管理)和科学的就医建议。与此同时,福建农林大学“普公行”法律援助中心的同学们则提供面对面的免费法律咨询服务,耐心解答大家提出的各类法律疑问,范围不仅限于禁毒,更延伸至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其他法律难题。活动现场还分发了内容详实的禁毒宣传手册。
图为义诊台前,医学生为矫正人员或居民测量血压
图为福医学子为矫正人员或居民分发急救包、指导填写问卷
图为福建农林大学“普公行”法律援助中心为矫正人员提供面对面法律咨询
五、三方会谈共商长效机制与展望未来
活动尾声,本次社会实践的核心团队——福建医科大学肿瘤临床医学院暑期实践队、福建农林大学“普公行”法律援助中心代表,与鼓楼区洪山司法所领导举行了富有建设性的三方会谈。会谈聚焦于本次“医法结合”赋能活动的成效评估、经验总结,并深入探讨了未来如何更有效地整合医学资源与法律援助力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持续为矫正人群提供精准帮扶,巩固禁毒与矫正成果,共同助力其新生之路走得更稳更远。三方均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为后续工作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图为医科大、农大实践队负责人与司法所领导进行三方会谈场景
此次“承林公志,助力新生路”活动,不仅是一次深刻禁毒精神的传承与实践,更是高校学子发挥专业所长、服务社会特殊群体的生动体现。福建医科大学与福建农林大学的学子们,将医学的仁心仁术与法学的公平正义紧密结合,为鼓楼区洪山街道的社会矫正人员及社区居民构筑了一道坚实的禁毒知识“防火墙”和健康法律“防护网”。活动不仅普及了识毒、防毒、拒毒的知识与技能,提升了法律意识,传递了健康关怀,更通过深入的三方会谈,为未来构建更有效的“医法社”联动帮扶模式探索了路径,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为营造无毒、健康、和谐、法治的社区环境贡献了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颖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