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午后,福建农林大学“闽山畲韵·百年同心”实践队踏访福州罗源县八井村“畲乡里”民宿。青瓦错落间,返乡创业青年林情与队员围炉漫谈。这位曾搁下城市设计院蓝图笔的汉族姑娘,用六载光阴唤醒一片沉寂的畲族老厝群落,不仅让80%畲族乡亲实现“家门口就业”,更以文化为梭、情怀为线,在畲汉交融的肌理中,绣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注脚。
瓦檐承文脉:让畲族记忆活在日常肌理
“初遇八井村的老厝,便被畲族‘凤凰脊’的弧度与木构雕花的温度打动。”林情指尖拂过民宿大堂的畲族刺绣屏风,眼底漾着对文化的珍视。作为土生土长的罗源人,她以建筑设计的专业敏锐,将畲族文化的基因悄悄植入民宿的每一处细节:客房钥匙系着畲族银饰纹样的挂坠,晨光里飘着村支书畲族妻子手作乌米饭的清香,庭院百余株草木,皆依畲族“四季采药”的古训栽种。
“80%员工是本村畲族乡亲,她们教我唱畲歌的婉转,我教她们用镜头捕提生活的诗意。”林情笑言,初创时为租下10栋老厝,曾历时半载逐户叩门——靠村干部当“翻译”搭桥,借畲族阿婆递来的热红薯暖透人心。如今,民宿的畲族大姐们既能从容接待八方客,又能对着镜头展演畲族剪纸,有位大姐的儿子看了母亲的短视频,特意从厦门返乡学做管家:“原来奶奶的手艺,藏着这么多门道。”
在政府文旅部门的托举下,民宿成了畲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每周六的畲族服饰走秀,让银饰叮当与游客惊叹共鸣;暑期夏令营里,畲族师傅教孩童打八井拳,林情则带着大家用3D打印复刻畲族银饰——不是将文化锁进玻璃柜,而是让它流进游客的茶杯、落进孩子的笑涡。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林情
政策为帆:让民族村寨乘势生长
“畲乡里的每一步成长,都踩着政策的鼓点。”林情细数来时路:作为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八井村获“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专项资金,让老厝修缮有了底气;县妇联的“妇女创业小额信贷”,纾解了初创期的资金困局;2023年八井村入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后,政府不仅协助申报“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更牵线高校团队助力新媒体宣传,让民宿订单量较此前增长三成。
最难忘2023年“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彼时县文旅局干部驻村周余,帮着对接活动公司、设计非遗体验摊位。那日骤雨突至,畲族阿婆们冒雨演示织布,汉族游客撑伞驻足,衣袂相碰间,语言的隔阂早已被文化的共鸣消融。
如今,民宿年均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周边5家农家乐兴起。政府搭建的“高校实践对接平台”,更让这里成了青年与乡土对话的窗口。
图为林情带领实践队成员参观民宿
庭院融情愫:让共富之花在交融中绽放
创业路上的褶皱,曾让林情数次想过收线。最初谈老厝租赁时,有畲族老人不解:“好好的房子,租给外人做啥?”她便捧着设计图挨家讲:“老厝修好了,您的孙女就能在家门口挣钱。”如今,60岁的畲族阿婆兰婶既能在民宿做保洁,又能靠刺绣手艺添份收入,月钱较以往翻了三倍有余。
在民宿的寻常日子里,畲族员工会给汉族游客泡上畲族草药茶,汉族管家会帮畲族同事网购新款畲族头饰。曾有位回族游客小住三日,跟着畲族师傅学会了八井拳,临走时笑言:“回去要教给社区的孩子,这是畲乡的礼物。”
谈及未来,林情正擘画联动周边村寨的蓝图:让八井村的民宿、竹里村的画院、采摘园村的果园串成线,“就像畲族老厝的木构,各有各的纹理,却在咬合间撑起最稳的屋檐。”
暮色漫过民宿的木窗,林情给队员们看新拍的视频:畲族员工与汉族游客围坐包乌米饭,笑语与银饰叮当声交织成歌。“乡村振兴从不是独行,而是一群人的牵手。”她望向远处的畲山,眼中有光,“当你真正把根扎进土地,就会懂:民族的根脉里,早藏着共富的密码。”
这场跨越民族的青春实践,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政策为光,文化为露,终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八井村的沃土上灼灼绽放。
图为林情与实践队成员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泽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