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马一嘉 罗冰筠 杨懿)7月7日,福建农林大学“寻茉莉茗香,传非遗匠心”实践队走进福州市长乐区黄石村,开启了一场探寻茉莉花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调研之旅。队员们和黄石村委进行交流座谈,实地参与茉莉花采摘劳动,走访茉莉文化廊与古龙窑遗址,实实在在感受这朵“非遗花”如何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出新活力。
图为实践队与黄石村村书记林勇合影。赵嘉科 供图
深入基层对话,绘制茉莉花产业发展蓝图
“我们村种茉莉花有年头了,可以说是‘老祖宗留下的香’。”林勇副书记与实践队员围坐座谈,介绍村里“花经济”的发展现状。作为福州最早种植茉莉花的村落之一,黄石村现有上百亩花田,年产茉莉花100至200吨,带动周边企业年产值超三千万元。
图为实践队与黄石村村书记林勇座谈交流。杨萌萌 供图
近年来,在非遗保护政策的支持下,茉莉花茶产业迎来新机遇。除了传统的窨制花茶,村里还开发出茉莉花糕、茉莉花纯露等新产品,不仅丰富了产业链,也让“一朵花”的价值越飘越远。部分品牌已经走出福建,销往东南亚等地,深受海外消费者喜爱。
队员们在交流中深刻体会到,文化不仅是产业的灵魂,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茉莉花茶之所以独特,不仅在于其香气,更在于背后代代相传的历史与匠心。这份“看不见的价值”,正是吸引消费者、提升品牌认同的关键。
而如何用技术与创意助力乡村振兴,则是青年一代需要积极探索的方向。“目前采摘和窨制仍依赖人工,效率低、成本高。”一位队员表示,若能引入智能采摘设备或温湿度调控系统,不仅能减轻劳动强度,还能推动生产标准化,提升产品质量,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真正“香”飘万里。
助力花农劳作,体悟匠心精神背后的坚守
顶着烈日走进花田,队员们跟着村民一头扎进茉莉花海,开始帮忙采摘茉莉花苞。“摘花要看准,要挑那种鼓鼓的,还没开的花苞。”一位花农边摘边教。当前产业采摘花苞过程主要靠手工,还不能实现机械化智能采摘。“我们每天最多摘三五十斤。”阿姨笑着说,“但只要还能动,就继续干,毕竟这香味儿是我们祖祖辈辈的味道。”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同学们的动作虽然慢,但格外认真。非遗不只是技艺,更是一种对生活的坚持与热爱,是在平凡劳动中沉淀下来的匠心精神。
图为实践队成员协助花农采收茉莉花。赵嘉科 供图
图为实践队与黄石村村书记林勇在花田合影。赵嘉科 供图
同时,队员们也通过与花农的深入访谈了解到,目前茉莉花种植面临劳动力老龄化、采摘效率低、产量受气候影响大等问题。调研中,队员们认真记录,并计划将问题带回学校,结合专业开展研究。希望通过校地合作,建立长效机制,把课堂所学转化为实用技术,用科技助力农业提质增效。走在田间地头,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新农人的使命不只是传承技艺,更是要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双手服务农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青春书写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
走进文化廊道,挖掘非遗技艺的时代价值
走进茉莉文化廊,一幅幅图文生动讲述了茉莉花的历史渊源、种植技艺、传统窨制工艺及茶文化演变过程。还有诗词歌赋点缀其间,将茉莉花的清雅芬芳融入文字之中,令人驻足回味。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茉莉文化廊调研学习。赵嘉科 供图
队员们一边拍照记录,一边热烈讨论。有同学提出:“农业不仅是生产活动,更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让更多人看到这些承载着记忆的文化符号。”
图为团队根据黄石村调研成果制作的宣传手册
基于调研内容,实践队编制《茉莉花非遗文化宣传手册》,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茉莉花茶非遗文化的历史、技艺与发展,助力乡风文明建设和文化普及。同时,团队还借助新媒体平台,从青年视角出发,多渠道传播茉莉花茶文化,不仅推广技艺,更传递其中的精神内涵。在记录与讲述中,队员们发挥专业优势,以文化传播带动思想引领,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化人,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探访古龙窑遗址,感悟千年陶艺的薪火相传
在结束茉莉花茶相关活动后,团队探访了黄石村的另一处文化瑰宝——有着360多年历史的清代古龙窑遗址。站在斑驳的窑体前,听着村干部讲述当年村里8条龙窑同时烧制、烟雾缭绕、陶香四溢的盛况,我们仿佛被拉回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如今虽然仅剩一座名为“水墓硋窑”的老窑,但它依旧见证着厚重的历史和一代代匠人的薪火传承。
图为实践队在古龙窑遗址合影。赵嘉科 供图
令人感动的是,像林长寿这样的老陶艺人,放弃外地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家乡,致力于传统技艺的挖掘与创新。他不仅恢复了几乎失传的镂空陶壁画技艺,还研发出70多种陶釉配方,让古老的陶艺焕发出新的活力。“此次回到家乡成立工作室,一方面是想找个传人,将家乡的技艺保存下来;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自己的陶艺创作,让黄石在日用陶器之外,发展陶制工艺品。”林师傅这样说道。
图为实践队成员学习制陶技艺。赵嘉科 供图
非遗文化不只是书上的文字,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着的记忆”。它需要有人守护、有人传承,在新时代中找到新的生长点,让更多年轻人看见它、了解它、参与其中,把这份文化的火焰继续燃烧下去。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更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离不开科技支撑、教育浸润和人才推动。新时代青年应立足乡土,发挥专业优势,以技术创新助力传统产业升级,以知识传播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只有让非遗“活”在田间地头、课堂社区和年轻一代的心中,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与振兴,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