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至4日,三明学院“供”响团实践队师生奔赴三明市宁化县、沙县、泰宁县,开展供销社传承与发展专题调研。作为学校深化与三明市供销社战略合作的重要举措,此次实践旨在探索供销系统在乡村振兴中的新作为,为校社合作提供扎实的实践支撑。
“庄稼医院”的精准助农密码
沙县俞邦村的稻田泛着青绿波浪,实践队以“解剖麻雀”式调研走进这片被誉为"沙县小吃第一村"的土地。当地供销社“庄稼医院”的水稻医生俞广清向队员们展示记录资料,从选种指导到收割协调,12项全周期服务清晰标注着责任人和时间节点。水稻医生俞广清打开农户档案系统,全村326户种粮信息一目了然。队员们翻看着这本浸着汗渍的账本,围绕“先富带后富”“精准种植” 的关键词进行深入思考。 图为沙县俞邦村“庄稼医院”内,俞广清向实践队讲解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姜乐瑶供图
红色基因激活现代营销动能
宁化县供销社会议室里,实践队通过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精神座谈会,一根磨得发亮的竹扁担成了“活教材”,让"扁担精神"焕发新的时代光彩。镜头前,实践队员们手持河龙贡米包装袋,将“红色扁担”的故事与生态种植的细节结合。宁化县供销社主任感慨:“校社共建的不仅是直播间,更是‘红色教育+专业实践的育人平台,学生们既传承了精神,又练就了助农真本事。”这种"红色基因+现代营销"的创新模式,不仅让特色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更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图为实践队队员在供销电商直播中心合照 柯欢芹供图
校地智联点亮品牌升级之路
泰宁县供销社发展史陈列馆里,1952年的统购统销票与2023年的冷链物流单并置陈列,诉说着供销社从“统购统销”到“多元服务”的转型。实践队与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深入交流,围绕"高校助力农产品品牌建设"主题展开热烈讨论,高校的创意+供销社的渠道,让泰宁岩茶、锥栗这些好东西有了‘身份证’。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们各抒己见,就农产品包装设计、电商运营、品质提升等方面碰撞出智慧火花,为深化校地合作、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图为实践队与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践队进行了深入交流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践队供图
此次调研构建起“理论教学+实地验证+模式创新”的三维体系。实践队形成的《供销社服务乡村振兴创新模式报告》,将为完善“校园驿站+基层供销社”协同模式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三县的实地走访,实践队不仅见证了供销系统从传统农资供应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的转型升级,更探索出一条"红色传承+数字赋能+校社联动"的创新发展路径。调研成果表明,供销社正在通过组织体系重构、服务功能拓展、运营模式创新,重新成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自2024年校社战略合作以来,共建的“明供优品”校园助农驿站已推广12类特色农产品,成为产学研转化的标杆。校社共建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既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沃土,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校园驿站+基层供销社”的协同模式,正在让青春智慧与供销力量深度融合,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垚燕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