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探寻生态循环农业创新路径,将专业学习融入火热实践,7月3日,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虾跃稻香实践团赴怀远县白莲坡镇开展了为期一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聚焦当地蓬勃发展的“稻虾共作”综合种养模式,力图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其运作机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面临的挑战,为农业绿色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图为团队成员与老师在白莲坡稻米雕塑前合影
白莲坡镇作为稻米和小龙虾主产区,“稻虾共作”模式已成为推动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这种模式充分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不仅提升了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更因其绿色生态的属性备受市场青睐。
实践伊始,团队成员走访农户,在他们的带领下,队员们走进一片片碧波荡漾的稻虾田,仔细观察稻虾共生环境。为了更全面、真实地掌握模式运行情况及面临的实际问题,成员们分组走访从事稻虾种养的农户、合作社负责人。访谈围绕生产成本、销售渠道、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害影响、技术支持需求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望等方面展开。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稻虾共作塘。
“稻虾共作确实比单纯种水稻收益高了不少,小龙虾就是额外的‘金疙瘩’。”李大爷高兴地分享了他的收益情况。通过成员们的访谈,也了解到这里的稻虾田基本都被承包了,一位张爷爷告诉成员“收益是每亩每年1200元,大伙对这个价格很满意”。调研过程中,成员们认真记录、梳理分析,力求把握产业发展的痛点与堵点。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参与稻虾共作的农户
下午,实践团队在柯海青书记的带领下,前往蚌埠皖浙农业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公司负责人张广金耐心解答成员问题,团队详细了解了水稻品种选择、小龙虾苗种投放、水位与水质管理、饵料投喂、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环节,并亲眼见证了“水稻遮荫利于虾,虾除害虫松泥土”的生态互惠奇效。为进一步深化调研成果,拓展研究视角,在白莲坡镇团委书记柯海青同志的协调安排下,实践团前往白莲坡镇人民政府参与了专题座谈会。
图为团队成员参加白莲坡镇政府座谈会
经过一天的实地调研和整理分析,实践团成员对白莲坡镇 “稻虾共作”模式的推广价值、显著优势有了深刻认识。同时,团队也总结归纳出诸如种养技术标准化程度有待提升、精深加工不足影响附加值、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需加强、部分环节风险较高等现实挑战。
基于调研发现,队员们结合所学专业知识,集思广益,初步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思考和建议,即通过新媒体矩阵的路径构建和探索,助力白莲坡镇稻米和龙虾品牌向高端化方向推动。这些观察与建议,将整理形成详尽的调研报告,希望能为白莲坡镇乃至更广大地区“稻虾共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青春视角”的参考。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虾跃稻香队的成员们将把此次宝贵的基层经历内化为前进动力,继续关注农业绿色发展,努力练就过硬本领,将青春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贡献更多青春智慧与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菩花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