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农机田间“秀” 校农携手助振兴——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实践队万州区恒合乡技术赋能侧记

发布时间:2025-07-13 19: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江 胡洋舟   阅读 2.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2025年7月11日,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的大葱种植基地薄雾初散,田垄间便已跃动着青春身影。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一‘科’青‘葱’,‘合’力助‘农’”乡村振兴促进团的7名学子,正为即将开展的智能农机展示活动做着最后的调试。这场由高校实践队主导的技术推广活动,不仅让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大赛全国二等奖的“大葱移栽一体机”走进田间地头,更搭建起一座高校科研与乡村需求无缝对接的桥梁。

晨曦中的精研:把实验室搬到田野

清晨六点,银灰色的农机机身已在晨光中泛出金属光泽。持有该农机专利的3名队员正围着设备忙碌:机械专业的胡洋舟同学蹲在田埂边,用激光校准仪反复调试机械臂的移栽角度,屏幕上跳动的参数精确到0.5度,“丘陵山地的土壤层薄,角度偏差1度就可能影响成活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唐梵洋同学则盯着控制面板,根据恒合乡30度左右的坡地数据,将行进速度从平原模式的1.2米/秒调整为0.8米/秒,“山地摩擦力不稳定,必须通过算法实时补偿打滑风险”。汗珠顺着队员们的脸颊滑落,滴在沾着泥土的工装裤上。经过3小时的精细校准,农机在模拟作业中实现了栽植株距误差≤2厘米、深度误差≤1厘米的精准度,为下午的正式展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作农机展示准备  王欣怡供图)

田埂上的惊叹:智能农机显神通

下午三时,示范田边已聚集了20余名土家族农户。年过六旬的向大爷拄着锄头喃喃道:“种了一辈子葱,倒要看看机器能比人强多少。”当实践队负责人胡洋舟按下启动键,农机的智能识别系统迅速扫描地形,机械臂如同灵巧的双手,每分钟完成30株葱苗的抓取、开沟、移栽、覆土全流程作业,动作连贯精准。“这机器一天能栽5到8亩,是人工的5-8倍!”胡洋舟的话音刚落,人群中便响起一阵惊叹。有着20年种植经验的谭大叔忍不住提问:“坡地能行吗?没电咋办?”队员彭俊博当即演示:农机在25度斜坡上平稳行进,续航显示屏上“8小时作业/220V家用充电”的字样清晰可见。“充电一次只要几块钱,比用油车省多了!”彭俊博的解答让农户们频频点头。互动环节中,农户们的“金点子”不断涌现:“能不能加个避石装置?”“栽苗深度能按葱苗大小调吗?”胡洋舟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这些来自田间的需求,比实验室的模拟数据更有价值。”夕阳下,队员们与农户们在农机旁合影,镜头定格下老少相笑的温馨画面。

(图为团队成员给农户介绍农机  易贞宁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给农户介绍农机  唐梵洋供图)

暮色里的坚守:细节处见真章

展示结束后,队员们立刻投入到农机维护中。他们先用软毛刷清理机械臂关节处的泥土,再用扭矩扳手逐一对28个螺丝进行紧固,最后为传动部位加注专用润滑油。“这些细节直接影响设备寿命,马虎不得。”机械臂研发成员小张边操作边说。 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农机洁净的机身,队员们才踏着暮色收拾工具。胡洋舟在实践日志中写道:“农户的笑容是最好的奖状,他们的建议是最珍贵的科研数据。”此次活动不仅让恒合乡农户直观感受到科技兴农的力量,更让高校学子深刻理解了“科研要扎根大地”的意义。正如实践队指导老师所言:“这场双向奔赴的实践,既让智能农机在乡村找到用武之地,也让青年学子在服务振兴中成长成才,这正是‘三下乡’活动最动人的注脚。”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农机维护  陈永豪供图)

供稿:周江 胡洋舟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周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