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赴第一师一团新黄宫社区教育关爱实践团,紧扣《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及《“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要求,在当地开展生态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化身生态导师,通过“种子的旅行”主题讲解与自然手工创作,为社区孩子带来一堂融合知识与趣味的自然课,将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基层,切实践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政策中推动农村科普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要求。
种子的“迁徙密码”:解锁自然智慧
上午的科普课堂上,松果老师以“种子的旅行”为主题,用生动案例解读植物繁衍的奥秘。他们向孩子们介绍:风是种子的“免费航班”,蒲公英带着冠毛乘风远航,杨树种子裹着绒毛轻盈飘散;水是“摆渡船”,椰子凭坚硬外壳漂洋过海,睡莲种子随水流扎根新水域;喷瓜和凤仙花化身“爆破手”,成熟时果皮炸裂,将种子弹射至远处;苍耳、鬼针草靠钩刺挂住动物皮毛“搭便车”,樱桃等果实则被鸟类带往远方,种子随粪便“落户”新地。
图为生态导师松果为孩子们介绍种子传播方式
此外,松果老师还介绍了特殊案例:红树林种子在母树上发芽长成幼苗再脱落,堪称“胎生”;桉树种子需经大火烘烤打破休眠,在灰烬中焕发生机。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明白,每粒种子的“旅行”,都是生命延续的奇妙旅程。
巧做自然手工:创意里的自然之美
随后,松果老师带领小朋友们开启了自然手工创作活动。小朋友们化身自然“拾荒者”,在草地上仔细搜寻,枯黄的落叶、形态各异的落果、已经凋谢的花朵,都被他们小心翼翼地收入囊中,成为创作的素材。
回到活动场地,松果老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饱满的松果和光滑的橡果,向孩子们展示这些自然材料的独特之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创意瞬间大爆发。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有的小朋友巧妙地利用松果的形状,搭配上合适的落叶,制作出憨态可掬的猫头鹰;有的则将不同的落果组合起来,创造出俏皮可爱的小老鼠;还有的用干枯的花朵和松枝,搭建出一个微型的“小森林”场景。
图为小朋友们利用松果,橡果和树枝制作出来的装饰品
一个个由松果、橡果、枯叶等制作的小动物造型手工作品新鲜出炉,这些作品虽然材料简单,但在孩子们的巧手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充满了童真和创意。小朋友们看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互相展示、交流着彼此的创作心得。
松果老师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触摸自然、动手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植物的多样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对生态环境的热爱与珍惜之情。此次活动不仅为新黄宫社区的孩子们带来了知识与欢乐,更通过“科普+实践”的形式,将“三下乡”政策落到实处,为乡村振兴注入科学与文化的活力。
撰文 | 刘镇硕
图片 | 施翔
审核 | 施翔 赵文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文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