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周吉可精神 温暖童心与党心——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纸韵文心,创艺融和“教育关爱服务团带领十名少先队员和五名老党员走进周吉可故居

发布时间:2025-07-13 19:3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屠吉莉   阅读 1.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青瓦土墙承载着岁月的沉淀,斑驳窗棂透进历史的微光。2025年7月11日,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纸韵文心,创艺融和”教育关爱服务团三下乡实践团队与5名老党员和10名太和中学的同学一起穿过青石板巷,走向位于太和镇老街深处的周吉可故居。木门吱呀推开时,周吉可故居的讲解员已等候多时,她胸前别着党徽,手里攥着一叠泛黄的老照片,像守着一段等待讲述的往事。

▲图为故居讲解员讲解周吉可事迹

在遗物里触摸信仰的温度

讲解员首先介绍了展柜,在展柜里面有周吉可烈士生前用过的钢笔、手稿、煤油灯静静陈列。当讲解员说到“他在狱中用筷子蘸墨水写下‘光明’二字”时,9岁的小朋友突然踮起脚尖,指着玻璃柜里那支磨秃的毛笔问:“姐姐,他为什么不用铅笔呀?”队员蹲下身,轻声解释:“因为敌人连铅笔都不给他,可他想让后人知道,再黑的夜也遮不住‘光明’。”孩子们围着展柜,用指尖描摹手稿上力透纸背的字迹,忽然就安静了——他们第一次明白,课本里“抛头颅洒热血”不是形容词,而是有人用青春丈量过的生命刻度。

▲图为老党员和同学一起观看周吉可遗物

▲图为团队成员在周吉可故居合影刘念

老党员的“入党课” :从戈壁到边疆的信仰答卷

在故居的堂屋内,五位共产党员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他们的入党经历。他们都曾身披戎装,保家卫国,足迹遍布甘肃与云南的土地。在甘肃的戈壁滩上,狂风呼啸,条件艰苦,一位党员回忆道:“文化大革命时期,外界环境动荡不安,但我们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在那片荒芜之地,我们相互扶持,坚守岗位,因为我们知道,党和人民需要我们。” 另一位曾在云南当兵的党员感慨万分:“那阵子国家经济紧巴,手里的粮票得掰成两半用,身上的军装补丁摞着补丁。可咱心里亮堂着呢——党说要守好边疆,咱就不能退半步。训练时饿了啃口冻硬的窝头,巡逻时脚磨出血泡就用布裹紧,不管多苦,想着身后的万家灯火,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他们的话语质朴而坚定,眼中闪烁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从烽火岁月到艰难时期,他们始终与党同心同德,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图为老党员浏览展板

一袋米,一桶油:两代人的温暖接力

活动的最后一站,是走访村里的老党员。三下乡实践团的同学们拎着沉甸甸的米和油,走进了 87 岁的老党员王爷爷家。“孩子,你们来看我,比送啥都强啊!” 王爷爷拉着同学们的手,讲述起自己 1958 年入党时的情景。墙上挂着的 “光荣在党 50 年” 纪念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同学们一边帮老人打扫院子,一边听他回忆过去的奋斗岁月。当听到老人说 “只要党需要,我还能发光发热” 时,在场的青年学子纷纷表示,要以老党员为榜样,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一袋米、一桶油,送去的不仅是物质关怀,更是新一代对老党员的敬意,是红色基因在代际间的温暖传递。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老党员

▲图为副团长母雯欣与老党员合影留念

离开故居时,夕阳为青瓦镀上了一层金边。回望这座承载着初心与使命的建筑,我们深深明白:红色故居不是静止的博物馆,而是鲜活的精神课堂;旧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滚烫的信仰符号;党员的故事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激励前行的力量源泉。当青春遇见初心,当传承接续奋斗,红色的种子必将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图为大合照

撰文 | 刘念 母雯欣 屠吉莉

图片 | 罗舒月 唐思璇 袁悠

审核 | 程芳 曾慧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屠吉莉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3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