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秦工薪火”实践团走进西安大华1935文化创意园区,开展主题研学活动。实践团通过参观讲解、实地调研、沉浸体验等方式,全方位了解这座百年工业遗址的历史沿革与空间更新,深入体悟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轨迹与当代文化赋能的实践成果。
大华1935前身为建于1935年的大华纺织厂,曾是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重要纺织基地,见证了中国纺织工业从艰难起步到持续发展的全过程。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引导下,循着时间线依次走过旧址厂区、车间遗迹与新改造的文化空间,了解了其从实业兴办到工业化进程的多重转变,感受深刻。
展览中的一台台老式纺织机、一份份手工绘制的生产图纸、一本本记录工人生活的台账,让同学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机械轰鸣、热火朝天的年代。尤其在讲到抗战时期工厂坚持生产保障物资供给、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纺织厂走向规范化大规模运营的阶段,团队成员频频驻足,认真记录。结合团队成员对工业史的专业知识补充讲解,大家对大华纺织厂的发展演变形成了更系统的理解。
此外,实践团成员漫步于园区各个角落,观察到传统工业结构被巧妙保留的同时,注入了现代设计理念:旧车间变身艺术剧场,仓库改造为文创展厅,废弃纱锭重构为雕塑景观。这些空间的再生,不仅呈现出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也激发了成员们对工业设计、美学表达与跨界融合的思考。
正如成员赵展飞所说:“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根梁都承载着时代记忆。从‘制造’到‘智造’,从生产基地到文化园区,是工业精神的传承,也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本次大华1935实践研学,不仅是一次触摸城市记忆的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在保留历史的基础上焕发新生的深度思考。“秦工薪火”实践团将继续关注工业遗产的现实意义,将此次调研成果转化为今后学习与成长的内在动力,为未来产业创新与文化延续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在大华1935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庞文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