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在湖北恩施利川葱郁叠嶂的山岭间,山东农业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九名学子俯身田间、走进车间,用年轻的目光聚焦一株株黄精如何破土成金,以科技智慧探寻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在团堡镇黄精种植基地,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亲手触摸不同品种黄精的根茎叶脉。技术员向我们介绍了企业育种筛优方式:从全国各地收集了三十余种黄精,将其于试验田中精心培育,筛选出最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以求产量质量最大化。其生长周期长、药用价值高的特性引发学子阵阵惊叹。一株黄精从育种育苗到最终采收,凝聚着自然禀赋与现代农技的双重智慧。
黄精育苗地 唐陈晨摄
随后,团队转入初加工车间,亲身体验了黄精从原料到产品的蜕变之旅。在清洗区水流冲刷泥土的清新气息中,在切割区刀具整齐划一的韵律里,在筛选分拣区对药材品质的精准把控时,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标准化生产对药材品质与产业效益的关键支撑。尤其在润药区,对传统炮制工艺“润药”环节的观摩,更让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精妙传承有了直观认知。
车间工人正在分拣黄精 唐陈晨摄
实践团队参与劳作 郭学瑞摄
实践团队分成三组,深入企业员工群体展开访谈。工人们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村的生动画卷:一位在初加工车间工作的大姐坦言,家门口的稳定就业让家庭收入翻番,“再不用背井离乡”;基地负责人则自豪地讲述基地推广良种与标准化种植技术,带动周边上百农户科学种药,大幅提升了黄精品质与收购价。
实践团队采访车间工人 郭学瑞摄
更令人振奋的是,基地不仅带来物质改善,更重塑着乡村精神风貌。一位村干部提到,自从有了黄精产业,村民们共同致富士气高涨,学习种植技术、参与合作社生产的热情高了。产业活水不仅充盈了村民的钱袋,也悄然涵养着勤勉致富的文明乡风。
实践尾声,团队分别采访了当地政府主管农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他们以鄂达生物为例,阐释了利川市“一县一业”发展黄精特色产业的战略布局——“我们正着力构建从种植、加工到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打造‘利川黄精’地标品牌。”
领导们强调,乡村振兴核心在于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离不开科技与人才的支撑。他们高度赞许山东农大学子深入一线的调研精神,热切期盼高校科研成果能与地方特色产业深度耦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你们带来的不仅是青春活力,更是科技兴农的希望火种。
利川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鼓励农大学子 周静摄
当实践团队踏上归程,背包里满载的不仅是黄精农副产品与调研笔记,更是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刻体悟。恩施山间的清风与车间机器的鸣响交织成乡村振兴的生动乐章,而年轻学子们沾满泥土的双手与求索的目光,正回应着时代的召唤——在广袤乡土间,科技赋能的种子已然破土,青春报国的根脉正向着振兴的春天,奋力生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