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李大宇、韩悦婷)近日,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山东省农村失能老人养老困境破解和多元共治调研团队 —— 青岛分队,聚焦青岛市农村养老问题,前往崂山区医疗保障局、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青岛市牟家馨苑社区开展实地调研,旨在探索优化农村养老服务的有效路径,为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贡献力量。
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经济龙头和人口大市,总面积 11293 平方千米,辖 7 区 3 县,常住人口 1044.25 万人,其老龄化问题具有典型代表性和紧迫性。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市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超过 22.95%,其中农村地区老龄化率更超过 40%,显著高于城市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养老人力资源的缺失,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该调研团队由保险学院马玉秀、宫杰婧担任指导老师,2024 级保险学 2 班李大宇担任队长,10 名队员横跨保险学、精算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等 7 个专业,多元的学科背景为调研提供了全面的分析视角。选题聚焦农村失能老人照护问题,因青岛农村老龄化率高、失能老人照护需求迫切,且存在服务供给不足、专业人员短缺等问题,研究既能为政府精准施策提供参考,也能为山东 “医养结合” 试点提供样本。
7 月 2 日上午,团队走进崂山区医疗保障局,了解到青岛有针对农村失能老人的专项医保政策,为护工服务提供资金。工作人员介绍,崂山区投保率高,低保边缘群体获 50% 资助,结合民政救助,基本无缴费难题,但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经济能力低、服务供给不足仍是核心矛盾,需以精准补贴撬动市场化服务。
▲图为: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调研团队在青岛市崂山区医疗保障局调研
当日下午,团队赴中国人寿保险青岛分公司,邀请阳光保险长护险负责人座谈。两家机构分享 “商业保险补充 + 专业照护资源导入” 案例,指出农村护理员培训成本高、留岗率低,建议政企共建人才孵化平台,让队员们对保险的经济杠杆作用有了更深认识。
▲图为:调研团队在中国人寿保险青岛分公司调研
▲图为:调研团队与中国人寿保险青岛分公司人员交流
7 月 3 日上午,团队到牟家馨苑社区,与村干部交流 “医养结合” 政策落实。村干部强调,落实政策的同时要做好服务,多些人文关怀。走访发现,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存 “三缺”:缺专业设备、缺稳定团队、缺紧急响应系统。一位护理员坦言:“独居失能老人多,每天跑十几户,仅能满足基本照料。”
▲图为:调研团队与牟家馨苑社区工作人员交流
▲图为:调研团队向社区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
成员们在调研中收获颇丰,感悟深刻。李大宇谈到,基层工作者的记事本里写满了中国式养老的智慧,党员责任岗串联的互助网让善意在乡村流动,简单的预警机制为老人争取生机,这些从泥土里的微光织成了兜住尊严的网,此次调研不仅是学术探索,更是灵魂的触动,让他们深知所追寻的是千万老人体面生活的可能;李相君表示,调研让她跳出书本,看到了政策背后的真实,医保局的政策是铠甲,保险公司的服务是纽带,而社区里护理员磨破的记录本、老人家属的红血丝,让 “老龄化” 有了具象,未来若参与政策设计,这些画面会是标尺,因为养老的意义在于让每个人体面走完最后一程;薛媛方则认为,从医保局的政策兜底,到保险公司的市场补充,再到社区的人文关怀,构成了保障体系,但家属忧心的经济、护理员盼的尊严、老人念的陪伴仍需破解,唯有政策、市场、社会合力,才能撑起 “老有所依” 的晴空。
此次深入政府、企业、社区的调研,不仅为青岛探索农村养老服务优化路径提供了扎实的一手资料,更为全国范围内推动养老服务公平化、专业化发展贡献了青年视角下的智慧。团队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持续深化对数据的分析与政策建言的打磨,探究农村养老服务标准的完善方向,积极推动调研成果从 “纸面方案” 转化为 “落地实践”。在老龄化浪潮席卷城乡的当下,让农村失能老人 “老有所护” 是共同富裕路上必须答好的民生考题,团队成员也将以更坚定的担当,为托起千万农村失能老人的幸福晚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书写 “老有颐养” 的时代答卷贡献青春力量。
撰文 | 李大宇 李相君 薛媛方
图片 | 陈叶格
审核 | 马玉秀 宫杰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大宇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