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流转,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社会实践队的第六天实践,在传承与奉献的交响中展开。从非遗羽毛画的指尖传承,到防溺水宣传的责任担当,再到细微处的便民服务与调研收尾,队员们于多元实践中,收获着沉甸甸的成长感悟。
学羽毛画:在匠心传承中触摸文化根脉
与非遗传承人张林发老师相遇,队员们走近了羽毛画这门古老技艺。几根寻常羽毛,在巧手下幻化为灵动的图景,背后是对色彩、形态的精准把握,更是一代代手艺人的坚守与创新。
▲图为实践队员与张林发老师合影
无需过多技法的赘述,队员们已在触摸羽毛的温润、感受创作的专注中明白:非遗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对文化基因的守护与激活。这份感悟让大家跳出“观赏者”的身份,开始理解“传承者”的深意——青年之于传统文化,既要心怀敬畏地学习,更要思考如何用当代视角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让古老技艺在时代浪潮中始终鲜活。
▲图为实践队员学习制作非遗羽毛画
防溺水宣传:在守护生命中体会责任重量
防溺水宣传的实践,没有复杂的流程,却让队员们对“责任”二字有了更真切的体会。一句句叮嘱、一张张宣传单,连接的是对生命的珍视,传递的是青年对社会的担当。
▲图为实践队员在栗坂村内进行防溺水宣传
这场实践让大家懂得,服务社会不必追求轰轰烈烈,于细微处守护安全、传递关怀,同样是青春价值的体现。它教会队员们:青年的担当,既在于仰望星空的理想,更在于脚踏实地的行动,用力所能及的付出,为他人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便民服务与调研收尾:于细微处沉淀实践初心
帮助高龄老人认证补助,是举手之劳的便民小事,却让队员们感受到“民生无小事”的分量;发放乡村研学基地建设的调研问卷,为连日实践画上阶段性句号,也让大家明白:任何研究与实践,都需扎根于真实的需求与土壤。
▲图为实践队员帮助高龄老人认证补助
这些看似琐碎的环节,实则是实践从“宏大叙事”到“微观落地”的衔接。它们让队员们懂得,服务乡村不仅要有高远的视角,更要关注每一个具体的需求,在点滴行动中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
第六天的实践,如同一串饱满的果实,每一颗都承载着不同的滋味。非遗传承的感悟,让文化自信在心中扎根;防溺水宣传的经历,让责任担当愈发清晰;便民服务与调研的收尾,则让实践的初心更加坚定。带着这些收获,队员们将继续在实践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青春的每一步都踏在传承与服务的沃土上,生长出更丰盈的意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密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