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济宁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血战陆房承铁骨,振兴安站富乡邻”实践团成员们特意来到沟北村,拜访了两位亲历乡村蝶变的老党员——杨延才(2000年入党)和郑庆范(1975年入党)。在他们动情的讲述中,队员们深刻了解了沟北村的历史巨变和奋斗精神。
杨延才:廿五载丹心映党徽 细述奋斗践忠诚
图为老党员杨延才。通讯员 杨舒晨 摄
首站,队员们走进了杨延才同志家。作为一名有着二十五年党龄的老党员和村庄变迁的忠实见证者,杨延才用朴素的乡音,回溯着扎根乡土、服务群众的点点滴滴:“入党那会儿就认准了,要跟党走,给乡亲们干点实在事,甭管多难,认准的路就得走下去。” 这平实的话语,字字句句都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誓言的最质朴、最恒久的回响。谈及乡村近几年的变化,他目光坚定的说:“当年咱们只能靠天吃饭,在泥土里艰难刨食,是党的好政策指引,才有了如今的好日子”。他的讲解细致入微,饱含深情,将奋斗历程中党员的忠诚担当娓娓道来,对队员们的提问耐心解答,那份坚定的信念和赤诚的初心,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队员。
郑庆范:半世纪初心如磐 谆谆寄语乡土情
图为老党员郑庆范。通讯员 杨舒晨 摄
随后,队员们怀着深深敬意,拜访了光荣在党五十周年的老党员郑庆范同志。老人精神矍铄,热情地将大家迎进屋里。郑老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就是一部活的村史,通过他的讲述,队员们对沟北村的变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曾经低矮的土坯房被规划有序、庭院整洁新居取代;昔日闭塞的乡间小径,如今已化为四通八达的硬化道路;沟北村从当年的“垫底村”,发展成如今的红旗村。他语重心长地嘱咐:“年轻娃娃们有文化、懂技术,这是大好事。可无论将来飞多高、走多远,千万别忘了根在泥土里!要好好学习,为我们的国家做贡献。” 老人平实的话语蕴含着泥土般的厚重力量,那份对土地的深沉眷恋和对接班人的殷切期望,让队员们心潮澎湃,深受教育。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老党员谈话。通讯员 杨舒晨 摄
在深受精神洗礼的同时,实践团思考如何运用专业所长为沟北村留下珍贵记忆、助力未来发展。队员们主动提出,利用计算机专业优势,义务为杨延才、郑庆范两位老党员进行高质量的口述历史影像记录与数字化存档,将他们的奋斗故事和谆谆教诲永久保存,成为沟北村乃至安临站镇的宝贵精神财富。此外,部分成员还与村委沟通,计划后续利用短视频等,协助沟北村更生动地宣传其发展成就和红色文化底蕴,吸引外界关注,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在全民族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特殊节点凝望这两位老党员,队员们心中激荡着对红色文化更深的理解。这堂发生在农家小院的特殊“党课”,没有激昂的口号,却以最深沉的力量,在年轻的心灵深处镌刻下信仰的坐标。当历史的接力棒郑重交付到新一代手中,红旗所指引的方向依然清晰而坚定——那不仅是一条通向繁荣富裕的康庄大道,更是需要每一位后来者以真心守护、用汗水浇灌的初心之路。在这条传承的路上,每一次俯身耕耘,都是对前辈足迹最深切的致敬;每一次智慧的闪光,都是对红旗之下庄严承诺的坚定履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泉彤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