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为进一步探索红色资源的新时代应用,济宁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血战陆房承铁骨,振兴安站富乡邻”实践团来到了肥城市东陆房村的陆房景区国防教育基地。该教育基地正以创新模式破解红色旅游发展瓶颈,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政策引领,打造国防教育新高地
图为陆房景区国防教育研学基地概况图。通讯员 杨舒晨 摄
面对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明确要求,基地应势而生。当前青少年群体面临网络不良信息侵蚀,国防知识匮乏问题突出。项目精准切入,将陆房突围纪念馆的红色基因与国防教育深度融合,建设省内规模领先的军事博物馆、实弹射击馆、炮兵阵地等设施,配套VR党建展厅、原创红色情景剧等20余部研学作品,让国防知识从课本走向沉浸式体验。
图为实践团参观陆房景区国防教育研学基地。通讯员 杨舒晨 摄
据悉,该项目通过青春创意盘活600亩闲置土地,吸引1.5亿社会资本注入,预计年接待研学团体5万人次。当青少年在实弹射击场感受国防力量,在农耕区体悟军民鱼水情,陆房突围精神正以全新方式薪火相传。这座红色地标的崛起证明: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既是铸魂育人的时代答卷,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青春视角下的振兴密码
图为实践团成员倾听负责人介绍。通讯员 杨舒晨 摄
为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助力,实践团围绕“红色研学如何更有效带动乡村产业与人才振兴”主题,开展了深入调研。队员们走访了基地周边农家乐、民宿经营者和返乡创业青年,收集了关于研学课程设计、游客体验优化、农副产品推广等方面的第一手反馈与建议。结合计算机专业视角,团队初步形成了一份《关于提升陆房红色研学基地数字化体验与周边产业联动发展的建议报告》,重点包含利用社交媒体精准营销、开发线上预约与导览小程序、设计融合当地特色的数字文创等设想。
通过参观,队员们看到红色资源转化的多维价值,对红色传承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不是把历史装进玻璃展柜,而是让它流动在当下。新时代红色教育需要年轻视角的破壁重构,乡村振兴需要青春智慧的持续赋能——这比任何建筑更能诠释"陆房突围"精神的当代传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泉彤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