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红承e脉·徽映城乡”暑期三下乡团队走进歙县许村 探寻非遗之美

发布时间:2025-07-10 11: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岳毅   阅读 3.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三下乡|合肥工业大学“红承e脉·徽映城乡”暑期三下乡团队走进歙县许村 探寻非遗之美

7月7日,为深入贯彻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合肥工业大学“红承e脉·徽映城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歙县非遗之乡许村,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许村大刀灯”传承人许东林,深入其创立的“大刀小院”研学基地,通过沉浸式体验非遗制作技艺,探寻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密码。

图为团队来到“大刀小院”

拜访传承 匠心不改

使命在肩,文化铸魂。团队走进许东林老师一手创办的非遗工作坊“大刀小院”。通过参观“大刀小院”,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大刀灯蕴含着的“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农耕文明精神内核,这座融合传统徽派建筑与民间艺术展示于一体的文化空间,既是许东林守艺三十余载的见证,也是新时代非遗传播的实践阵地。

许东林以质朴的话语讲述着大刀灯的渊源:“这是一种祈愿五谷丰登、家国安宁的传统舞灯,为了纪念我们许村的先祖许远而诞生,挥舞时必须配以鼓声和小刀灯,场面宏大,来展现许远率部下奋勇杀敌的模样,也是我们许村人的乡愁所在。”团队成员认真聆听,记录下这段跨越百年的灯火记忆。现场陈列的大刀灯、鱼灯和木制斗鸡造型各异、色彩斑斓,融历史和乡土于一体,尽显古徽州民间艺术的多元包容与生命张力。

图为许东林在向团队成员讲述大刀灯的渊源

现场观摩 技艺学习

沉浸体验,感悟匠心。在“大刀小院”内,团队成员有幸观摩许东林老师现场表演大刀灯动作,在后院的教学区,团队成员还协助许师傅制作了小刀灯毛竹骨架,亲身感受传统竹编技艺与民俗智慧的完美融合,近距离学习非遗技艺的制作工序。从选材削竹、勾勒轮廓,到拼接上色、装饰点睛,每一个步骤都凝结着传承者的智慧与心血。

图为团队成员在和许东林一起制作小刀灯

“这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信仰。”许东林如是说。他边讲解边示范,手中的竹子迅速成型,一盏小刀灯的雏形便跃然眼前。团队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尝试制作小刀灯灯架,虽手法生疏,却心怀敬畏。许东林手持篾刀示范分竹技艺时强调:“毛竹一根,竖起来从顶部破成七份,这是小刀灯的筋骨,七份的大小差不多,但要注意其中有一份必须大一些,做成‘刀刃’。”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显然低估了这项技艺的难度,第一刀下去就劈歪了竹节。许东林却不急,只是拿起被弄糟的半成品,重新劈一片竹篾示范:“你看,这力道要像给娃娃喂饭,得匀着来。”他满是皱纹的脸上始终带着笑意,仿佛手里歪歪扭扭的作品,也是值得珍视的宝贝。“这一次触碰,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守艺’。”一位队员感慨道。

图为许东林在向团队成员展示木制斗鸡

薪火相传 共绘愿景

文化自信根植于人民,乡村振兴呼唤青年。在走进许村、走近非遗的过程中,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实践团队用脚步丈量乡土,用镜头记录传承,用行动回应使命。他们不仅是文化的学习者,更是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参与者、推动者。下一步,团队将持续探索“非遗+青年”融合模式,用青春力量赋能文化振兴,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时代誓言。

撰文 | 朱泓锦

图片 | 张蓓宁

审核 | 李俊升 周岳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岳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