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 黄怡、禹珊珊、 张斌彬)为响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增强文化传承活力”的号召,2025年7月8日,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奔赴沙坪坝区大成湖社区,开展暑期“三下乡”书法教学活动。本次活动以“墨韵润童心,文化共传承”为理念,通过书法文化讲解与书写实践,激发儿童对传统书法的热爱,筑牢文化传承根基。
精心筹备,铺就墨香之路。活动筹备时,支教团与社区充分沟通,根据儿童年龄、书法基础定制专属教案。后勤组提前备齐毛笔、墨汁、田字格练习本等物资;教学组反复打磨课程,将汉字起源、握笔规范、笔画拆解融入趣味讲解与互动任务,力求“寓教于趣”。社区工作人员全力配合,协助布置教学场地。开课当日,孩子们有序入座,眼神里的期待,为这场墨香之约拉开序幕。
(图为认真听讲的孩子们。华文俊 供图)
文化溯源,解码汉字基因。教学启程,老师们有条不紊地帮助孩子们认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课堂上,老师以甲骨文字“水”为引,再层层延伸,借“青铜器上的神秘符号”“三峡博物馆里的文字密码”等趣味话题串联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到楷书的演变轨迹。从“木”触类旁通认出甲骨文“林”“森”,更是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环节末尾,老师提问“为什么现在依旧有人写古文字?”孩子们齐声答:“是为了保留历史文字!”这正是本次授课的核心理念:让书写成为文化传承的桥梁,让历史文化在沙沙作响的笔尖熠熠生辉。
(图为教师热情讲解中。华文俊 供图)
书写实践,体悟笔锋韵味。纸上得来终觉浅,书写实践是感悟书法的关键。实践环节,老师巧用“房子与小孩”来比喻“田字格与文字”,用“小孩子住在狭小的房子里会不舒服”诠释书写布局的重要性。正式书写时,“端正坐姿,三指握笔、两指辅助,笔靠第三指”,是老师从始至终反复强调的握笔姿势。
(图为学生认真练习。华文俊 供图)
老师重点教授横、竖两种基础笔画,说到长横,起笔先顿,行笔则摆,收笔也要一顿;说到悬针竖,动作顿、缩、弹,力度重、重、轻。在这细致入微的教学中,学生屏气凝神,一字一句地倾听,一笔一划地照做,慢慢领会书法的奥妙。孩子们浸润在书墨氛围里,进一步体会到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书法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图为教师一对一指导。华文俊 供图)
墨香续航,传承文化火种。从课前筹备的细致打磨,到课堂上文化与实践的交融,再到课后学生们踊跃提问、分享收获的热情回应,支教团以专业和热情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墨香书韵的种子,也让传统文化传承有了青春注脚。
(图为教师和同学合影留念。华文俊 供图)
返程时,社区工作人员感慨:“孩子们回家都在念叨书法课,这是最好的文化传承!”支教团成员深知,文化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需要持续浇灌的长期工程。未来,支教团将继续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他们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播撒文化的种子,终将在更多孩子心中绽放出绚丽的文化之花,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墨香永远绵延不绝。
(通讯员 黄怡、禹珊珊、 张斌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