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浙江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携手助残,共筑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杭州市助残一线,走访清波街道残疾人之家、善达未来助残服务中心与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解码浙江省“政府引领-社会托底-市场赋能”的助残就业创新体系。
一、社会托底:残疾人之家的温情守护
在清波街道残疾人之家,艺术疗愈点亮了学员们的日常。46岁的陈女士展示着她的书画作品与手工艺品,笑容灿烂:“生活很开心,交到了朋友!”余先生则在机构内的鞋店帮忙,他期待更多活动让生活更精彩;而沉浸于书画世界的周先生,盼望作品能走进社区展览。管理人员介绍,这里十年如一日为22名学员定制艺术课程,并推动文创产品辅助就业,让学员在创造价值中重获尊严。“这是双向的陪伴与成长,”一位坚守十年的管理者动情说道,“只要需要,退休后我仍愿留下。”学员们在此短则六七年,长者已超三十载,机构成为他们真正的家园。
▲图为残疾人之家每周活动安排
▲图为残疾人之家学员作品
▲图为对残疾人之家的管理人员进行采访
二、市场赋能:善达未来的破冰探索
“残疾人之家是第一道港湾,真正走向社会还需专业力量。”善达未来助残服务中心正搭建就业转化桥梁。面对肢体障碍、听障、心智障碍等多元群体,善达未来摸索出适配路径:为听障设计师组建专属项目组,由“桥梁”主管协调沟通;为外向心智障碍者开拓市集岗位,采用“听障+心智障碍”融合搭档模式。其开发的“聊赠一杯春”文创茶品,包装附二维码展示残障伙伴工作场景,环保小包装设计在市集广受欢迎,让残障伙伴的努力被社会看见。负责人陈咪老师直言:“残障群体无需‘卖惨’,他们需要的只是平等机会——尝试的机会和试错的机会。”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善达未来负责人陈咪老师交流
▲图为善达未来“聊赠一杯春”文创茶品展示
三、政府引领:残联的体系化构建
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就业科科长陈杨荣以数据勾勒全局:全省3000余家集中安置企业吸纳超12万残障员工,但区域不平衡显著,山区海岛就业率偏低。他点明三大瓶颈:企业认知偏差、无障碍设施不足、信息匹配错位。对此,浙江打出“三重激励+数字化监管”组合拳——税收减免、ESG荣誉评价、政治激励联动,并通过“白名单黑名单”动态管理保障权益。创新项目“浙励助残”更以市场化破局:“浙励播”直播带动就业、“浙励游”完善无障碍服务链、“浙励匠人”孵化非遗传承者,"浙励甄选"建立残障人士产品供应链,"浙励说"传播残障人士励志故事,"浙励基金"提供创业资金支持,"浙励益心"扶持开设体彩专营店,七大工程构建可持续生态。“残疾人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陈科长强调,并期待与高校深化技能培训与项目研发合作。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陈科长访谈场景▲图为陈科长与实践团成员的合影
四、共融未来:高校力量的接棒
此次调研为实践团注入深切使命感。下一步,团队将探索建立高校志愿者与残疾人之家常态化帮扶机制,推动“浙励助残”项目与校园创新创业平台对接,让学员的手工艺与书画才华转化为可持续生计。
“每个人都值得被看见,每种才能都应当绽放。”从政府政策护航到社会组织破冰,从社区托底关怀到市场价值赋能,浙江正以多元合力拆解有形无形之障。这条共富路上,政企社携手并进,终将筑成“一个都不能少”的包容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叶嘉康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